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岷江上游植被复原与恢复评价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1 引言第8-13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第8-9页
     ·植被恢复的概念第8-9页
     ·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第9页
   ·基于GAP分析的植被恢复评价第9-11页
     ·GAP分析的概念第9-10页
     ·GAP分析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13-22页
   ·研究区概况第13-19页
     ·自然概况第13-17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9-22页
3 岷江上游植被分布现状及分析第22-39页
   ·植被分布现状第22-28页
   ·植被现状分析第28-38页
     ·灌丛第28-34页
     ·高山草甸第34-35页
     ·山地常绿阔叶林第35页
     ·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第35-36页
     ·针阔混交林第36页
     ·亚高山针叶林第36-38页
     ·高山植被第38页
   ·小结第38-39页
4 岷江上游气象因子分布现状及分析第39-53页
   ·岷江源区调查样带的环境特征分析第39页
   ·气候因子和空间因子相关模型第39-40页
   ·气候区划图第40-53页
     ·年平均气温第40-41页
     ·年平均降水第41-43页
     ·极端最高气温第43-44页
     ·极端最低气温第44-46页
     ·1月均温第46-47页
     ·4月均温第47-49页
     ·7月均温第49-51页
     ·>10℃积温第51-53页
5 岷江上游理论植被复原及GAP分析第53-61页
   ·理论植被分布复原第53-57页
     ·理论依据第53-54页
     ·基本假设第54页
     ·理论植被复原及分析第54-57页
   ·岷江上游植被GAP分析第57-61页
6 岷江上游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与对策第61-71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原则第62-64页
     ·生态学原则第62-64页
     ·坚持生态优先和生态经济相结合第64页
     ·坚持生态&经济效益相协调第64页
     ·从小流域入手,逐步扩展到宏观范围第64页
     ·物种选择与生物多样性原则第64页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多种形式造林第64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对策第64-68页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灾区开展生态评估第64-65页
     ·高度重视人类的作用第65页
     ·注重自然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第65-66页
     ·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各种造林主体投资造林第66页
     ·调整林种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第66页
     ·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植树造林第66页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第66-67页
     ·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第67页
     ·采用飞播建设模式,尽快取得初步成果第67页
     ·提高恢复与重建的科技含量第67-68页
     ·各级政府实行扶持政策,全面启动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工程第68页
   ·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8-71页
7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附录第81-86页
个人简介第86-87页
导师简介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根粉蚧亚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
下一篇:东灵山地区主要森林群落及其优势种叶功能性状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