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与二氧化氯联合杀菌除藻工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二氧化氯杀菌除藻技术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二氧化氯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17页 |
·二氧化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 | 第17-18页 |
·二氧化氯的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二氧化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臭氧杀菌除藻技术理论研究 | 第20-24页 |
·臭氧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 第20-21页 |
·臭氧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 | 第21-22页 |
·臭氧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杀菌除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杀菌除藻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杀菌除藻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杀菌除藻总工艺方案 | 第26-30页 |
·杀菌除藻方案选择 | 第26-27页 |
·总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杀菌除藻实验室试验研究 | 第30-42页 |
·监测方法的选用 | 第30-32页 |
·常用藻类监测方法 | 第30-31页 |
·常用细菌监测方法 | 第31页 |
·监测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臭氧杀菌除藻单一实验 | 第32-34页 |
·二氧化氯杀菌除藻单一实验 | 第34-36页 |
·臭氧与二氧化氯联合杀菌除藻实验 | 第36-39页 |
·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臭氧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第42-48页 |
·臭氧的的制备技术 | 第42-44页 |
·紫外线法 | 第42页 |
·等离子射流法 | 第42页 |
·电解法 | 第42页 |
·放射法 | 第42页 |
·无声放电法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页 |
·制氧方法的选择 | 第44-46页 |
·制氧方法简介 | 第45页 |
·变压吸附空分制氧 | 第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臭氧浓度及测定方法 | 第46-48页 |
·臭氧浓度换算 | 第46页 |
·气体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分析技术 | 第48-55页 |
·二氧化氯的制备技术 | 第48-50页 |
·电解法 | 第48页 |
·化学法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二氧化氯分析技术 | 第50-52页 |
·二氧化氯分析方法简介 | 第50-51页 |
·二氧化氯气体的分析方法选择 | 第51-52页 |
·二氧化氯的制备原理 | 第52-54页 |
·影响二氧化氯纯度的因素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现场中试研究 | 第55-73页 |
·中试总工艺流程 | 第55-57页 |
·臭氧发生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57页 |
·二氧化氯发生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57-59页 |
·活性炭过滤系统结构及原理 | 第59-62页 |
·活性炭滤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 第59页 |
·活性炭的吸附及过滤机理 | 第59-60页 |
·活性炭的选用 | 第60页 |
·活性炭滤池的技术参数 | 第60-61页 |
·炭末沉淀池和水回收沉淀池 | 第61-62页 |
·臭氧接触池 | 第62-64页 |
·基本结构 | 第62页 |
·臭氧与水的接触方式 | 第62-63页 |
·工艺流程 | 第63-64页 |
·臭氧尾气处理 | 第64-65页 |
·其他部件结构及原理 | 第65-67页 |
·离心泵 | 第65-66页 |
·压缩机 | 第66页 |
·水环式真空泵 | 第66-67页 |
·高效除油器、过滤器 | 第67页 |
·干燥器 | 第67页 |
·中试试验技术方案 | 第67-71页 |
·总运行操作 | 第67-68页 |
·各系统的运行操作 | 第68-70页 |
·工业化装置操作工艺条件 | 第70-71页 |
·工业化装置处理结果 | 第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73页 |
·对课题研究的建议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