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缩略语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49页 |
第一节 石蒜植物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综述 | 第21-33页 |
摘要 | 第21页 |
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第21-22页 |
2 石蒜属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 | 第22-23页 |
3 石蒜属植物种子特性和杂交育种的研究 | 第23-24页 |
4 石蒜属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 | 第24页 |
5 石蒜属植物繁殖的研究 | 第24-26页 |
6 石蒜科植物生物碱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7 石蒜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30-31页 |
8 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应用现状 | 第33-40页 |
摘要 | 第33-34页 |
1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种质保存和植物育种 | 第34页 |
2 次生代谢物质的工业化生产 | 第34-38页 |
3 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利用组织培养生产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研究现状 | 第40-49页 |
摘要 | 第40页 |
1 组培体系的建立 | 第40页 |
2 外植体的形态分化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培养条件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4 添加诱导物质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5 毛状根培养对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6 加兰他敏生物合成途径 | 第43-44页 |
7 加兰他敏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44-49页 |
第二章 中国石蒜种子贮藏与萌发特性以及生物碱与生长的关系 | 第49-65页 |
第一节 中国石蒜种子贮藏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 第49-58页 |
摘要 | 第4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2 结果 | 第51-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生长时间以及不同器官对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影响 | 第58-65页 |
摘要 | 第58-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2 结果 | 第60-63页 |
·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变化 | 第60-61页 |
·中国石蒜不同器官中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的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外植体分化状态和不同外植体来源丛生芽对中国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65-93页 |
第一节 以鳞茎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65-75页 |
摘要 | 第65-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 | 第68-72页 |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 第68页 |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中国石蒜出芽时间和分化不定芽数目的影响 | 第68-69页 |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出芽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鳞茎生长的影响 | 第70-71页 |
·生根培养 | 第71-72页 |
·移栽 | 第72页 |
3 讨论 | 第72-75页 |
第二节 以花序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75-79页 |
摘要 | 第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 | 第76-78页 |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花序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 第76页 |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中国石蒜花序出芽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花序诱导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第三节 以种仁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79-82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80页 |
2. 结果 | 第80-81页 |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种子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 第80页 |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种仁出芽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第四节 植株的分化状态对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82-88页 |
摘要 | 第82-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页 |
·实验材料 | 第83页 |
·实验方法 | 第83页 |
2 结果 | 第83-85页 |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中国石蒜丛生芽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83-84页 |
·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含量随着植物组织分化状态的变化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8页 |
第五节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中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 第88-93页 |
摘要 | 第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页 |
·材料 | 第88页 |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物量比较 | 第88页 |
·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 第88页 |
2 结果 | 第88-90页 |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物量比较 | 第88-89页 |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的生物碱含量比较 | 第89-90页 |
3 讨论 | 第90-93页 |
第四章 诱导物质对中国石蒜幼苗的生长量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93-107页 |
摘要 | 第93-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诱导物的制备 | 第95页 |
·诱导物的处理 | 第95-96页 |
·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 第96页 |
·统计与分析 | 第96页 |
2 结果 | 第96-103页 |
·诱导物对生长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诱导物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97-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与加兰他敏含量的关系 | 第107-125页 |
第一节 中国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片段克隆 | 第107-114页 |
摘要 | 第107-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1页 |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108页 |
·总RNA提取 | 第108页 |
·单链cDNA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109-111页 |
2 结果 | 第111-114页 |
·总RNA提取结果 | 第111页 |
·目标片段的获取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中国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114-125页 |
摘要 | 第114-11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15页 |
·试剂 | 第115页 |
·PCR引物序列设计 | 第115-116页 |
·各部位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116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116页 |
·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116-117页 |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 第117页 |
·不同部位加兰他敏含量的测定 | 第117页 |
2 结果 | 第117-123页 |
·中国石蒜各部位总RNA的提取 | 第117-118页 |
·目的基因COMT和内参18SrRNA片段同时扩增的PCR条件优化 | 第118-120页 |
·半定量PCR循环次数的确定 | 第120-121页 |
·不同部位COMT基因的半定量RT-PCR结果 | 第121-123页 |
·不同部位加兰他敏的含量 | 第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5页 |
全文结论 | 第125-127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3页 |
附录Ⅰ中国石蒜花,种子 | 第143-144页 |
附录Ⅱ 中国石蒜组培苗 | 第144-146页 |
附录Ⅲ 中国石蒜的HPLC图谱 | 第146-154页 |
附录Ⅳ COMT基因的EST序列(NCBI下载) | 第154-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