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资格刑的基本内涵 | 第9-17页 |
第一节 资格刑之概念 | 第9-10页 |
第二节 资格刑之存废 | 第10-12页 |
一、主存论 | 第10-11页 |
二、主废论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资格刑之复权 | 第12-17页 |
一、复权制度的含义 | 第13-15页 |
二、复权制度的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资格刑的价值 | 第17-26页 |
一、刑罚的目的 | 第17-22页 |
二、刑法的谦抑性 | 第22-23页 |
三、刑罚的轻刑化、非监禁化趋势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我国资格刑的现状与反思 | 第26-41页 |
第一节 我国资格刑之范围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剥夺政治权利 | 第27-35页 |
一、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 | 第27-30页 |
二、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 | 第30-35页 |
第三节 驱逐出境 | 第35-36页 |
一、驱逐出境的概念 | 第35页 |
二、驱逐出境的适用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剥夺军衔 | 第36-37页 |
一、剥夺军衔的存废 | 第36-37页 |
二、剥夺军衔的适用 | 第37页 |
第五节 我国资格刑的不足与反思 | 第37-41页 |
一、资格刑称谓不科学 | 第37-38页 |
二、资格刑性质错位 | 第38-39页 |
三、资格刑内容缺陷 | 第39-40页 |
四、资格刑适用缺乏针对性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资格刑体系的构建 | 第41-60页 |
第一节 资格刑体系合理化 | 第41-45页 |
一、资格刑体系合理化之必要 | 第41-43页 |
二、资格刑体系合理化模式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改革现有的资格刑 | 第45-48页 |
一、取消“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 第45-47页 |
二、重建“剥夺担任公务员的权利”的资格刑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完善资格刑的刑种体系 | 第48-54页 |
一、增加剥夺从事特定职业、营业的资格 | 第48-51页 |
二、增加单位资格刑 | 第51-54页 |
第四节 扩大资格刑的适用范围 | 第54-56页 |
一、资格刑适用范围之比较 | 第54-55页 |
二、资格刑范围之确定 | 第55-56页 |
第五节 完善资格刑的适用制度 | 第56-60页 |
一、复权制度 | 第56-58页 |
二、减刑制度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