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国内外现状归纳总结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难点分析 | 第19-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难点分析 | 第20-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空间环境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41页 |
·空间环境要素分析 | 第25-35页 |
·电离层 | 第28-30页 |
·内外辐射带 | 第30-31页 |
·磁层 | 第31-34页 |
·太阳风 | 第34-35页 |
·空间环境数据分析 | 第35-40页 |
·空间环境数据特点 | 第35-37页 |
·空间环境数据表示形式 | 第37-38页 |
·空间环境数据分类关系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空间环境可视化框架 | 第41-61页 |
·时空坐标框架分析 | 第41-55页 |
·时间系统 | 第41-43页 |
·空间参考坐标系统 | 第43-55页 |
·可视化框架 | 第55-60页 |
·场景管理思想 | 第56-57页 |
·组织结构设计 | 第57-59页 |
·优点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空间环境数据的组织管理 | 第61-7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1-63页 |
·基本思路 | 第63-65页 |
·实例分析 | 第65-77页 |
·数据的存储 | 第66-68页 |
·数据的调度 | 第68-71页 |
·多分辨率存取策略 | 第71-73页 |
·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改进方法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空间环境的可视化 | 第79-113页 |
·可视化理论基础 | 第79-88页 |
·可视化流程 | 第79-81页 |
·可视化分类 | 第81-83页 |
·可视化方法 | 第83-88页 |
·太阳风可视化实例 | 第88-101页 |
·太阳风数据模型 | 第88-90页 |
·点表示法 | 第90-93页 |
·面表示法 | 第93-94页 |
·体表示法 | 第94-101页 |
·地球磁场可视化实例 | 第101-107页 |
·地磁场数学模型 | 第101-103页 |
·场线 | 第103-105页 |
·粒子跟踪 | 第105-107页 |
·实体对象的可视化 | 第107-112页 |
·地球的建模与渲染 | 第107-108页 |
·大气圈的建模与渲染 | 第108-110页 |
·太阳的建模与渲染 | 第110-111页 |
·其它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视点交互控制 | 第113-131页 |
·视点控制基本原理 | 第113-115页 |
·漫游控制难点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系统漫游控制的特点分析 | 第116-117页 |
·漫游控制模式 | 第117-130页 |
·自由漫游模式 | 第118-119页 |
·约束型漫游模式 | 第119-124页 |
·基于路径的漫游模式 | 第124-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131-132页 |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9页 |
博士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