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问题、概念和方法 | 第10-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11-16页 |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五、分析框架 | 第20-25页 |
第一章 二战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历程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二战后至新加坡自治之前的英国殖民统治末期 | 第25-28页 |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25-26页 |
二、政党政治的出现 | 第26-27页 |
三、新加坡自治 | 第27-28页 |
第二节 1959 年自治后至1963 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以前时期 | 第28-30页 |
一、人民行动党内温和派和左派的斗争 | 第28-29页 |
二、新加坡“一党独大制”开始形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1963 年至1965 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时期 | 第30-31页 |
第四节 1965 年独立至今 | 第31-38页 |
一、1965 年至1980 年,人民行动党巩固和发展时期 | 第31-35页 |
二、1980 年以后,向政治民主化过渡时期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表现 | 第38-46页 |
第一节 权威主义 | 第38-40页 |
一、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 | 第38-39页 |
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精英主义 | 第40-44页 |
一、精英治国 | 第40-42页 |
二、精英教育 | 第42-44页 |
第三节 自由主义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新加坡政治价值一元化的影响因素 | 第46-77页 |
第一节 环境因素 | 第46-49页 |
一、国内环境 | 第47-48页 |
二、国际环境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文化因素 | 第49-53页 |
一、传统儒家文化 | 第49-51页 |
二、西方政治文明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领导人因素 | 第53-60页 |
一、李光耀的成长背景及价值选择 | 第53-55页 |
二、李光耀的价值选择与政治实践 | 第55-60页 |
第四节 市场经济 | 第60-66页 |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 | 第61-62页 |
二、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冲突与协调 | 第62-64页 |
三、新加坡市场经济的特征 | 第64-66页 |
第五节 新加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第66-77页 |
一、家庭为根: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 | 第67-69页 |
二、学校教育:西方教育制度+儒家伦理内核 | 第69-71页 |
三、社会教化:儒学社会化 | 第71-73页 |
四、媒体:负责任的媒体自由 | 第73-77页 |
第四章 东西文化的融合:“新加坡式民主”模式 | 第77-84页 |
一、“新加坡式民主”的构成:民主选举与一党长期执政并存 | 第77-79页 |
二、“新加坡式民主”的运作:君子执政与以法治权并举 | 第79-81页 |
三、“新加坡式民主”的结果:权威政府与有限政府统一 | 第81-84页 |
第五章“新加坡式民主”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探讨 | 第84-93页 |
一、“新加坡式民主”模式的有效性 | 第84-86页 |
二、“新加坡式民主”的有限性 | 第86-88页 |
三、“新加坡式民主”的未来走向 | 第88-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