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21页
引言第21-35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1-22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21页
  (二) 研究意义第21-22页
 二、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确证第22-24页
  (一) 马克思思想与所有社会科学“有关联”第22-23页
  (二) 马克思政治思想蕴涵伦理意义第23-24页
 三、论文的相关概念第24-26页
  (一) 政治伦理第24-25页
  (二) 政治思想、政治哲学第25-26页
  (三)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第26页
 四、论题的研究现状第26-32页
  (一) 马克思政治哲学、政治思想研究第28-30页
  (二) 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第30-31页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马克思政治伦理研究第31-32页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32-34页
  (一) 研究方法第32-33页
  (二) 研究思路第33-34页
 六、论文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第34-35页
  (一) 论文的创新点第34页
  (二) 论文的难点第34页
  (三) 论文的不足第34-35页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历程第35-77页
 一、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第35-47页
  (一) 对社会贫苦阶层的道德同情与道义支持第37-39页
   1. 以“人类幸福”为职业选择的指针第37页
   2. “为穷人要求习惯法”第37-39页
  (二) 通过哲学干预实现政治生活合理化第39-41页
   1. “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第39页
   2. “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的力量”第39-40页
   3. “哲学要求国家是合乎人性的国家”第40-41页
  (三) 自由是判断国家制度善恶的标准第41-43页
   1. “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第41页
   2. 自由是判断制度善恶的标准第41-43页
  (四) 国家、法律、行政官员应当具有的“义务”第43-47页
   1. 理性国家应当平等地对待公民第43页
   2. “国家放弃自己的义务是一种罪行”第43-44页
   3. 法律应当真实、公平、代表普遍利益第44-45页
   4. 政府与行政官员应对其管理地区的贫困负责第45-47页
 二、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第47-62页
  (一) 国家伦理观第48-52页
   1. 国家不是“伦理理念的现实”第48-50页
   2. 国家权力之“人民主权”第50-51页
   3. 国家制度之“民主制”第51-52页
  (二) 人的本质论第52-57页
   1. 应然性:“社会特质”与“私人特质”、“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第52-54页
   2. 异化现实:“公人”与“私人”二重化、类本质的异己性第54-57页
  (三) 人类解放论第57-62页
   1. 人的解放是“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第58-59页
   2. 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社会形式第59页
   3.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是人的解放的手段第59-60页
   4. 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在于“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第60-62页
 三、唯物史观形成及以后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第62-77页
  (一) 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历史地位第64-67页
   1. 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64-66页
   2. 人的历史地位:“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66-67页
  (二) 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第67-70页
   1. 二者对立的原因:“分工的发展”第67-68页
   2. 二者对立的结果:“国家的独立形式”的产生第68-69页
   3. 二者对立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第69-70页
  (三) 个人与集体(阶级、国家)的关系第70-71页
   1. “虚幻的集体”(国家):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第70-71页
   2. “真实的集体”(“革命无产者集体”):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第71页
  (四) 共产主义及其伦理价值第71-77页
   1. 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71-74页
   2. 共产主义的伦理价值第74-77页
第二章 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第77-114页
 一、伦理关怀的政治主体的确证第77-88页
  (一) 基本的政治主体:阶级第77-80页
   1. 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论证第77-80页
   2. 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存在方式第80页
  (二) 伦理关怀的政治主体:被统治阶级第80-82页
   1. 被统治阶级作为伦理关怀政治主体的确定第81页
   2. 被统治阶级的类型:奴隶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第81-82页
  (三) 马克思着重关怀的政治主体:无产阶级第82-87页
   1. 改变无产阶级非人地位的现实要求第82-83页
   2. 回答资本主义朝何处去的客观选择第83-84页
   3. 分析无产阶级历史价值的必然结论第84-87页
  (四) 伦理关怀的政治主体的超越:全人类第87-88页
   1. 现实的人始终是主体第87-88页
   2. 无产阶级解放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条件第88页
 二、对无产阶级的伦理关怀第88-107页
  (一) 对无产阶级“社会最下层”地位的道德同情第89-92页
   1. 对无产阶级经济上被剥削、被压榨地位的揭示第89-90页
   2. 对无产阶级政治上被统治、被支配地位的分析第90-91页
   3. 对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教育贫困地位的敞显第91-92页
  (二) 对无产阶级“丧失人性外观”状况的人文关切第92-95页
   1.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分析第92-93页
   2. 无产阶级“丧失人性外观”的表现第93-95页
  (三) 对无产阶级“消灭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第95-96页
   1. 阶级存在本身就表明人是不自由的第95-96页
   2. 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含有消灭一切阶级第96页
  (四) 对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装与实践指导第96-107页
   1. “批判的武器”:对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装第97-100页
   2. “革命的实践”: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指导第100-107页
 三、对人类的伦理关怀第107-114页
  (一) 人类解放目标的确立第108-110页
   1. 人文关怀的必然指向第108页
   2. 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推论第108-109页
   3. 资本运转规律的分析结果第109-110页
  (二) 人类解放的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110-111页
   1. 现实的人个性自由的实现第110-111页
   2. 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第111页
  (三) 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第111-114页
   1. 人从自然的盲目性支配下解放出来第111-112页
   2. 人从异己的社会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第112-114页
第三章 政治关系的价值判断第114-155页
 一、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伦理评价第114-126页
  (一) 个人与社会:“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第115-119页
   1. 个人与社会相互创造、相互依赖的现实性第116-117页
   2. 个人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合理性第117-118页
   3. 私有制下个人与社会极端对立的非正当性第118-119页
  (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解放的客观环境第119-126页
   1. 国家与社会的同一:人的“个性自由”的泯灭第120-122页
   2.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人的本质的“二元化”、“异化”第122-124页
   3. 国家复归于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124-126页
 二、政治权力关系的道德判断第126-138页
  (一) 政治权力关系所有制基础的合理性判断第127-132页
   1.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关系是不合理的第127-130页
   2.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关系具有正当性第130-132页
  (二) 政治权力关系“广延性”的道德判断第132-135页
   1.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治权力关系是不道德的第132-134页
   2. 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政治权力关系具有相对的道德合理性第134-135页
  (三) 政治权力关系历史趋势的应然判断第135-138页
   1. 政治权力关系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第136-137页
   2. “公共权力失去政治性质”的历史必然性第137-138页
 三、政治权利关系的价值追求第138-155页
  (一) 自由第140-146页
   1.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第141-142页
   2.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自由的局限性第142-144页
   3. 无产阶级获得政治自由的条件第144-145页
   4. 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才能实现第145-146页
  (二) 平等第146-150页
   1. 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基础第147-148页
   2. 政治平等具有历史性第148-149页
   3. 真正的平等在于结果平等第149-150页
  (三) 民主第150-155页
   1. 民主是国家制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150-151页
   2. 资本主义民主同时具有进步性与局限性第151-152页
   3. 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首先要争得民主第152-153页
   4. “真正的民主制”是政治国家消失的社会第153-155页
第四章 政治制度的正义追求第155-190页
 一、政治制度的正义标准第157-168页
  (一) 正义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实现“人的解放”第158-162页
   1. 人的解放作为政治制度正义标准的确证第158-160页
   2. 人的解放作为政治制度正义标准的基本要求第160-162页
  (二) 正义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第162-168页
   1. 生产力作为政治制度正义标准的确证第163-165页
   2. 生产力作为政治制度正义标准的基本要求第165-168页
 二、政治制度的正义评判第168-180页
  (一) 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精神的动物王国”第168-170页
   1. 封建政治制度使人“不成其为人”第168-170页
   2. 封建政治制度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与历史的进步第170页
  (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斩断封建羁绊”与“必然灭亡”第170-177页
   1. 斩断封建羁绊:对人的解放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第171-173页
   2.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对人的解放与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第173-177页
  (三)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第177-180页
   1. “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第178-179页
   2.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第179-180页
 三、超越政治制度的理想制度第180-190页
  (一) 政治制度对“人类解放”的制约第180-183页
   1. 政治制度对被统治阶级的限制第181-182页
   2. 政治制度对所有人的利益与关系的异己性第182-183页
  (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追求第183-190页
   1. 共产主义制度的伦理精神: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184-186页
   2. 共产主义制度的建构原则:“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第186-188页
   3. 共产主义制度的实践:“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第188-190页
第五章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评析第190-237页
 一、思想特色第190-203页
  (一) 表达形式:政治思想的显性表现与伦理追求的隐性存在第190-194页
   1. 政治思想的显性表现第190-191页
   2. 伦理追求的隐性存在第191-194页
  (二) 论证方法:政治伦理的应然分析与政治伦理的必然论证第194-199页
   1. 政治伦理的应然分析第194-197页
   2. 政治伦理的必然论证第197-199页
  (三) 提揭内容:人类解放的思想主题与制度伦理的内容侧重第199-203页
   1.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主题第199-200页
   2. 制度伦理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侧重第200-203页
 二、时代性第203-218页
  (一) 时代局限性第203-212页
   1. 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第204-210页
   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第210-212页
  (二) 时代超越性第212-218页
   1.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第213-215页
   2. 历史发展规律不会改变第215-216页
   3.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超越性第216-218页
 三、现代启示第218-237页
  (一) 理论意义第219-221页
   1.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价值维度第219页
   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第219-220页
   3.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政治伦理研究的指导原则第220-221页
  (二) 实践价值第221-237页
   1. 政治主体伦理关怀的启示:“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指导第222-225页
   2. 政治关系价值判断的意义: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价值导向与内容依据第225-231页
   3. 政治制度正义追求的价值:建设正义政治制度的理念指导与实践参照第231-237页
结论第237-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51页
附录第251-252页
后记第252-2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253页

论文共2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列宁东方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
下一篇: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