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1 玉米大斑病及其病原 | 第12页 |
2 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12页 |
3 黑色素的性质及作用 | 第12-13页 |
4 DHN 黑色素的合成途径 | 第13-15页 |
5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玉米大斑病菌St3HNR 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17-74页 |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菌St3HNR 基因全长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菌St3HNR 基因的拷贝数分析 | 第32-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节 St3HNR 基因的真核表达 | 第36-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第四节 玉米大斑病菌St3HNR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7-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第五节 玉米大斑病菌St3HNR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55-6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第六节 玉米大斑病菌St3HNR 基因敲除突变体分析 | 第62-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本章讨论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的克隆与酶活测定 | 第74-108页 |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活性检测 | 第75-7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 | 第79-8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第三节玉米大斑病菌StLAC1、StLAC2 基因全长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3-9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3-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5页 |
第四节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StLAC1 和StLAC2 的拷贝数分析 | 第95-9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第五节 玉米大斑病菌StLAC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子的获得 | 第98-10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8-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六节 玉米大斑病菌StLAC1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表型分析 | 第103-10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本章讨论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三章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108-131页 |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菌StMR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8-11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8-10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8页 |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菌StMR 基因RNAi 转化子的获得及表型分析 | 第118-12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8-1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8页 |
本章讨论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142页 |
作者简历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