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3页 |
| ·各国规范为实现“强柱弱梁”采用的设计方法 | 第23-29页 |
| ·新西兰规范 | 第23-25页 |
| ·美国规范 | 第25页 |
| ·欧洲规范 | 第25-26页 |
| ·日本规范 | 第26-27页 |
| ·中国规范 | 第27-28页 |
| ·各国规范异同点 | 第28-29页 |
| ·各国规范对有效翼缘宽度的规定 | 第29-31页 |
| ·新西兰规范 | 第29-30页 |
| ·美国ACI 规范、加拿大CSA 规范 | 第30-31页 |
| ·欧共体EC8 规范 | 第31页 |
| ·日本规范 | 第31页 |
| ·中国规范 | 第31页 |
|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 ·试验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 ·国内现行工程设计软件采用的设计方法分析 | 第37页 |
|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7-38页 |
| ·研究目标 | 第37-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8页 |
| ·论文结构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试验研究 | 第40-6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试验概况 | 第40-51页 |
| ·试验设计 | 第40-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51页 |
| ·试验现象 | 第51-57页 |
| ·试件一 | 第51-53页 |
| ·试件二 | 第53-57页 |
| ·荷载-挠度曲线 | 第57-60页 |
| ·试件一 | 第57-58页 |
| ·试件二 | 第58-60页 |
| ·荷载-应变曲线 | 第60-65页 |
| ·试件一 | 第60-62页 |
| ·试件二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三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67-94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67-69页 |
| ·钢筋与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69-75页 |
| ·钢筋 | 第69页 |
| ·混凝土 | 第69-75页 |
| ·有限元模型参数选取 | 第75-78页 |
| ·单元选取 | 第75页 |
| ·钢筋和混凝土相互关系处理 | 第75-76页 |
| ·边界条件 | 第76页 |
| ·网格划分 | 第76-77页 |
| ·非线性方程求解方法 | 第77-78页 |
| ·结构分析结果 | 第78-92页 |
| ·裂缝形态 | 第78-84页 |
| ·荷载-挠度曲线 | 第84-86页 |
| ·荷载-应变曲线 | 第86-88页 |
| ·轴力 | 第88-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四章 现浇楼板对框架梁受力影响的研究 | 第94-117页 |
| ·引言 | 第94-95页 |
| ·带楼板框架与空框架破坏形式对比 | 第95-106页 |
| ·模型概况 | 第95-97页 |
| ·裂缝形态分布对比 | 第97-98页 |
| ·纵向梁端受拉钢筋应力对比 | 第98-100页 |
| ·纵向梁端受压钢筋应力对比 | 第100页 |
| ·梁截面曲率对比 | 第100-101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1-106页 |
| ·不同轴压比下带楼板空间框架结构对比 | 第106-115页 |
| ·模型概况 | 第106-110页 |
| ·板筋应力分布 | 第110-113页 |
| ·不同节点类型处钢筋应力对比 | 第113-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五章 考虑楼板后的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研究 | 第117-137页 |
| ·引言 | 第117页 |
| ·模型介绍 | 第117-118页 |
| ·结构延性 | 第118-126页 |
| ·结构变形 | 第119-122页 |
| ·位移延性和承载能力 | 第122-126页 |
| ·柱端应变 | 第126-129页 |
| ·梁柱端塑性铰出现顺序 | 第129-134页 |
| ·考虑楼板作用后框架屈服机制讨论 | 第134-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 第六章 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及改进的设计方法 | 第137-161页 |
| ·引言 | 第137页 |
| ·结构受拉损伤分布 | 第137-141页 |
| ·板筋应力分布 | 第141-149页 |
| ·有效翼缘宽度选取 | 第149-152页 |
| ·改进设计建议 | 第152-155页 |
| ·算例验证 | 第155-1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8-16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5-177页 |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