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综合景观特色营造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14-15页 |
·城市轨道交通景观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景观理论概述 | 第20-32页 |
·城市轨道交通景观特色 | 第20-22页 |
·城市轨道交道景观 | 第20-21页 |
·景观特色 | 第21-22页 |
·城市轨道交通 | 第22-27页 |
·轨道交通分类 | 第22-24页 |
·轨道交通的空间位置形式 | 第24-27页 |
·轨道交通沿线景观成因、构成要素及特性分析 | 第27-32页 |
·轨道交通沿线景观成因 | 第27-28页 |
·轨道交通沿线景观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轨道交通沿线景观特性 | 第30-32页 |
第3章 轨道交通沿线景观影响分析 | 第32-40页 |
·对城市空间景观的影响 | 第32-34页 |
·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景观生态的影响 | 第33页 |
·对沿线建筑及自然景观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对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影响 | 第34-36页 |
·可意象行丢失 | 第34-35页 |
·城市特色消失 | 第35-36页 |
·高架轨道桥体形态对人行为心理影响 | 第36-40页 |
·尺度失调 | 第36-37页 |
·色彩对人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视觉的影响 | 第38页 |
·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4章 轨道交通沿线景观解析 | 第40-61页 |
·节点空间景观 | 第40-51页 |
·车站地下空间景观 | 第40-46页 |
·车站地面景观 | 第46-48页 |
·高架车站景观 | 第48-51页 |
·景观轴 | 第51-58页 |
·高架线路 | 第51-53页 |
·桥下空间 | 第53-54页 |
·空间设施 | 第54-56页 |
·沿线建筑及构筑物 | 第56-57页 |
·沿线自然景观 | 第57-58页 |
·轨道交通与环境的协调 | 第58-61页 |
·桥体尺度、形态与环境协调 | 第58-59页 |
·桥体色彩、材质与地方特色和谐 | 第59-61页 |
第5章 广州轨道交通沿线景观实例营造方法研究 | 第61-88页 |
·概况 | 第61-66页 |
·轨道交道概况 | 第61-63页 |
·景观特色 | 第63-66页 |
·营造原则 | 第66-69页 |
·协调环境的原则 | 第66-67页 |
·特色原则 | 第67-68页 |
·城市景观美学原则 | 第68页 |
·人性原则 | 第68-69页 |
·营造方法 | 第69-88页 |
·广州轨道交通4号线和5号线及沿线景观特色 | 第69-72页 |
·车站节点空间景观营造 | 第72-83页 |
·轨道交通本身线性空间景观营造 | 第83-86页 |
·轨道交通线域景观营造 | 第86-8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88-90页 |
·总结 | 第88页 |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A:轨道交通景观调研报告 | 第93-100页 |
附录B:广州轨道交通沿线景观问卷调查 | 第100-102页 |
统计分析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