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掌房民居的建构逻辑及其模式语言--以云南红河流域土掌房民居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理论背景 | 第12-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红河流域 | 第16-17页 |
·红河流域土掌房及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民居研究系统框架 | 第18-20页 |
·调研方法 | 第20-21页 |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土掌房的类型 | 第22-41页 |
·土掌房分类方法及原则 | 第22页 |
·土掌房功能类型 | 第22-27页 |
·土掌房平面形制 | 第27-37页 |
·条形空间式土掌房 | 第27-32页 |
·“三”字型土掌房 | 第28-29页 |
·“二”字型土掌房 | 第29-30页 |
·“一”字主房型土掌房 | 第30-32页 |
·中心空间式土掌房 | 第32-36页 |
·中心堂屋型土掌房 | 第33-34页 |
·中心天井型土掌房 | 第34-35页 |
·方印式土掌房 | 第35-36页 |
·院落式土掌房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土掌房结构体系类型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 | 第38-39页 |
·土掌房功能、平面、结构与建造的关系 | 第39-40页 |
·土掌房类型图示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土掌房的建构文化 | 第41-65页 |
·建构与土掌房 | 第41-43页 |
·土掌房材料 | 第43-45页 |
·上掌房建造过程 | 第45-48页 |
·建造过程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土掌房构成要素 | 第48-55页 |
·士掌房剖面 | 第55-60页 |
·土掌房单体剖面——退台 | 第55-57页 |
·土掌房接地关系——挖坑、筑台、退台 | 第57-60页 |
·形式 | 第60-63页 |
·体量 | 第60-61页 |
·立面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土掌房的“分离”与三层“界面” | 第65-89页 |
·土掌房的“分离” | 第65-73页 |
·“分离与节点 | 第65-66页 |
·土掌房的“分离” | 第66-72页 |
·构成要素分离 | 第66-71页 |
·空间分离——空间序列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土掌房的三层“界面” | 第73-89页 |
·界面、模式与建构 | 第73-74页 |
·三层“界面” | 第74-86页 |
·地面层封闭 | 第75-80页 |
·内部空间灵活,理性自由平面 | 第80-84页 |
·平台层开放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9页 |
第五章 土掌房的人地关系 | 第89-103页 |
·人地关系 | 第89页 |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89-90页 |
·人与场地的关系 | 第90-102页 |
·选址 | 第90-91页 |
·村落布局及其形态 | 第91-93页 |
·材料与建造 | 第93页 |
·资源利用 | 第93页 |
·接地关系 | 第93-94页 |
·形式 | 第94页 |
·空间环境 | 第94-102页 |
·室内空间 | 第94-95页 |
·村落空间 | 第95-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附录B 土掌房住居模式语言 | 第110-115页 |
附录C 土掌房调研速写 | 第115-123页 |
附录C 土掌房调研测绘CAD图 | 第123-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