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与调控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 ·制造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协调及协调度评价 | 第14-16页 |
| ·制造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研究目标与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 第21-24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 ·论文总体框架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制造系统协调度分析 | 第24-47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协调内涵 | 第24-25页 |
| ·制造系统协调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 ·制造系统协调性 | 第25-26页 |
| ·制造系统构成要素 | 第26-27页 |
| ·制造系统运行中的协调 | 第27-28页 |
| ·制造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28-29页 |
| ·制造系统协调度量化 | 第29-38页 |
| ·要素关系与协调 | 第29-31页 |
| ·协调度计算方法 | 第31页 |
| ·制造系统协调度计算方法 | 第31-38页 |
| ·实例计算 | 第38-45页 |
| ·2007 年协调度计算 | 第38-42页 |
| ·2008 年协调度计算 | 第42-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协调度评价理论与方法总结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制造系统要素互作用静态分析 | 第47-70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制造系统构成要素及其表达 | 第47-49页 |
| ·制造系统贝叶斯网络模型 | 第49-55页 |
| ·制造系统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49-50页 |
| ·制造系统性能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 ·制造系统状态变量确定 | 第51-53页 |
| ·制造系统贝叶斯网络结构 | 第53-55页 |
| ·实例分析 | 第55-68页 |
| ·实验环境 | 第56-57页 |
| ·实例基本数据 | 第57-61页 |
| ·实例计算 | 第61-67页 |
| ·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静态分析模型总结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制造系统要素互作用动态分析 | 第70-95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制造系统动态特性 | 第70-75页 |
| ·资源状况 | 第72页 |
| ·运行机制 | 第72-73页 |
| ·资源与运行的交互 | 第73-75页 |
| ·制造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 | 第75-79页 |
| ·制造系统状态变量及相互关系 | 第76-77页 |
| ·观测变量的选取 | 第77-78页 |
| ·制造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结构 | 第78-79页 |
| ·实例分析 | 第79-94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79-80页 |
| ·算法 | 第80-81页 |
| ·制造系统构成要素相互影响分析 | 第81-89页 |
| ·时间质量成本相互影响分析 | 第89-93页 |
| ·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 ·动态分析模型总结 | 第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生产运作系统调控方法研究 | 第95-117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制造系统调控方法 | 第95-97页 |
| ·生产运作系统及其调控 | 第97-99页 |
| ·生产运作调控要素 | 第98页 |
| ·调控要素影响分析 | 第98-99页 |
| ·生产运作调控方案制定方法 | 第99-103页 |
| ·生产运作调控方案制定原则 | 第99-100页 |
| ·生产运作调控方案制定方法 | 第100-102页 |
| ·实例 | 第102-103页 |
| ·生产运作系统调控仿真 | 第103-116页 |
| ·生产运作系统仿真框架 | 第104-105页 |
| ·总体流程 | 第105-106页 |
| ·系统实现 | 第106-109页 |
| ·仿真及分析 | 第109-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附件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