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淮河流域基本情况 | 第17-22页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17-18页 |
·水资源现状 | 第18-19页 |
·河流水系 | 第18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8-19页 |
·水环境现状 | 第19-20页 |
·历年水质资料分析 | 第19-20页 |
·污染物入河量及水质达标分析 | 第20页 |
·存在的主要水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 | 第22-51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框架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复合系统模型 | 第23-45页 |
·计算单元划分 | 第24页 |
·社会经济系统模型 | 第24-31页 |
·水资源转化关系模型 | 第31-38页 |
·水环境系统模拟模型 | 第38-44页 |
·复合系统模型的耦合 | 第44-45页 |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 | 第45-51页 |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48-50页 |
·承载程度评价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软件系统 | 第51-61页 |
·系统开发目标 | 第51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1页 |
·系统基本构成及主要功能 | 第51-52页 |
·系统开发实现 | 第52-53页 |
·系统介绍 | 第53-61页 |
·打开系统 | 第53-54页 |
·GIS数据展示 | 第54-55页 |
·数据库 | 第55-56页 |
·规划年承载能力计算 | 第56-57页 |
·情景分析 | 第57-61页 |
第五章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及分析 | 第61-83页 |
·概述 | 第61-62页 |
·现状水平年2005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62-66页 |
·实际来水条件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不同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规划水平年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66-70页 |
·50%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6-68页 |
·不同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对比 | 第68-70页 |
·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70-73页 |
·50%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0-71页 |
·不同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对比 | 第71-73页 |
·规划水平年203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73-77页 |
·50%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4-75页 |
·不同频率条件下计算结果对比 | 第75-77页 |
·不同水平年的承载能力变化特征分析 | 第77-78页 |
·调控对策研究 | 第78-83页 |
·社会经济对策 | 第79-80页 |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策 | 第80-81页 |
·水环境对策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