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第一节 研究理论价值和意义 | 第8-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第三节 有关概念的考察及界定 | 第18-2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传统教学论的伦理学基础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人性论——传统教学理论的逻辑原点 | 第24-28页 |
第二节 "成人"、"至善"——传统教学的终极目标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伦理性——传统教学的文化背景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伦理化的教学目的观 | 第32-46页 |
第一节 "仁"、"智"、"勇"统一的君子与"大丈夫"人格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明人伦"与《大学》之道 | 第35-39页 |
第三节 "明诚"与"尽性" | 第39-42页 |
第四节 "识道"与"明理" | 第42-46页 |
第四章 伦理化的教学内容观 | 第46-62页 |
第一节 "六艺"教育 | 第46-49页 |
第二节 "孝"教育与"三纲五常"教育 | 第49-54页 |
第三节 "理学"与"心学"教育 | 第54-59页 |
第四节 "实学"教育 | 第59-62页 |
第五章 伦理化的教学方法观 | 第62-80页 |
第一节 立志与专心 | 第62-67页 |
第二节 学、思、行统一 | 第67-70页 |
第三节 体悟与内省 | 第70-75页 |
第四节 穷理与居敬 | 第75-80页 |
第六章 传统教学论的伦理色彩对当前教学论发展的启示 | 第80-87页 |
第一节 教学目的应追求个人伦理本位和社会伦理本位的统一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教学内容应追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互补 | 第82-84页 |
第三节 教学方法应追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第84-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后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