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意义的领域--数学教育的哲学审视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28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3-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2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一章 教学本质的探求 | 第28-48页 |
一、数学的性质 | 第28-39页 |
(一) 传统认识 | 第28-37页 |
(二) 现代隐喻 | 第37-39页 |
二、数学知识的特征 | 第39-43页 |
(一) 抽象性 | 第39-40页 |
(二) 演绎性 | 第40-41页 |
(三) 过程性 | 第41页 |
(四) 优美性 | 第41-42页 |
(五) 统一性 | 第42-43页 |
三、把握数学本质 | 第43-48页 |
(一) 超越传统认识 | 第43-45页 |
(二) 领悟深刻内涵 | 第45-48页 |
第二章 数学意义的视界 | 第48-78页 |
一、意义与数学意义 | 第48-51页 |
(一) 意义 | 第48-50页 |
(二) 数学意义 | 第50-51页 |
二、数学意义:科学的立场 | 第51-59页 |
(一) 时代的特征 | 第51-53页 |
(二) 美妙的乐章 | 第53-55页 |
(三) 从皇后到伙伴 | 第55-59页 |
三、数学意义:教育的立场 | 第59-78页 |
(一) 数学素质——人的基本素质 | 第59-66页 |
(二) 数学——促进人的发展 | 第66-78页 |
第三章 数学意义的缺失 | 第78-111页 |
一、数学教育的异化 | 第78-85页 |
(一) 异化——从劳动到学习 | 第78-82页 |
(二) 数学教育的异化 | 第82-85页 |
二、数学教育的实证研究 | 第85-96页 |
(一) 调查设计和过程 | 第85-86页 |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 | 第86-94页 |
(三)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94-96页 |
三、意义缺失的原因探求 | 第96-109页 |
(一) 数学等于升学工具吗 | 第96-98页 |
(二) 学数学就是做题吗 | 第98-100页 |
(三) 数学是绝对真理吗 | 第100-103页 |
(四) 数学等于逻辑吗 | 第103-106页 |
(五) 数学教学应该强调公理体系吗 | 第106-107页 |
(六) 数学教学应该很抽象吗 | 第107-109页 |
四、数学教育——回归数学意义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从"数学对话"中回归数学意义 | 第111-137页 |
一、对话与数学对话 | 第111-118页 |
(一) 对话 | 第111-115页 |
(二) 数学对话 | 第115-118页 |
二、数学对话的价值 | 第118-121页 |
三、数学的对话性 | 第121-128页 |
(一) 从数学哲学来看 | 第121-124页 |
(二) 从数学发展来看 | 第124-127页 |
(三) 从数学知识来看 | 第127-128页 |
四、基于数学对话的教学意蕴 | 第128-137页 |
(一) 感受数学对话 | 第128-131页 |
(二) 重视数学交流 | 第131-134页 |
(三) 体现过程价值 | 第134-137页 |
第五章 从"教学文化"中回归数学意义 | 第137-163页 |
一、文化与数学文化 | 第137-140页 |
(一) 文化 | 第137-138页 |
(二) 数学文化 | 第138-140页 |
二、数学的文化性 | 第140-141页 |
三、审视数学知识教育 | 第141-151页 |
(一) 数学知识教育的特点 | 第142-145页 |
(二) 数学知识教育的缺失 | 第145-148页 |
(三) 数学知识教育的根源 | 第148-151页 |
四、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意蕴 | 第151-163页 |
(一) 从知识到文化 | 第151-158页 |
(二) 展现火热思考 | 第158-163页 |
第六章 从"数学经验"中回归数学意义 | 第163-191页 |
一、经验与数学经验 | 第163-167页 |
(一) 经验 | 第163-165页 |
(二) 数学经验 | 第165-167页 |
二、数学经验的价值 | 第167-170页 |
三、数学经验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 第170-173页 |
(一) 数学经验的积极作用 | 第170-171页 |
(二) 数学经验的消极作用 | 第171-173页 |
四、数学的经验性 | 第173-178页 |
(一)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二) 数学经验性的近代认识 | 第174-175页 |
(三) 数学经验性的现代认识 | 第175-178页 |
五、基于数学经验的教学意蕴 | 第178-191页 |
(一) 回归生活世界 | 第178-183页 |
(二) 重视数学经验 | 第183-187页 |
(三) 关注数学表征 | 第187-191页 |
结语:走向意义的数学教育 | 第191-19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4-210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1 | 第210-212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2 | 第212-213页 |
附录三:调查问卷3 | 第213页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第213-214页 |
附录五:原始统计数据(调查问卷1) | 第214-215页 |
附录六:原始统计致据(调查问卷2) | 第215-216页 |
附录七:中学生对教学的定义(调查问卷3) | 第216-226页 |
附录八: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226-228页 |
致谢 | 第228-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