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7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 | 第10-1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 | 第11-12页 |
| ·黄酮类化合物芦丁降压作用药理学研究 | 第12页 |
| ·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降压作用药理学研究 | 第12-1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第13-15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5-17页 |
| ·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 ·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纯化技术 | 第17-21页 |
| ·常见提取方法 | 第17-18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检测方法 | 第18-21页 |
| ·降压作用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分子机制研究新策略 | 第21-27页 |
| ·传统中药物质基础分子药理学研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21-23页 |
| ·降压作用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分子机制药理学研究新策略 | 第23-27页 |
| ·高血压疾病致病机制 | 第2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压疾病的作用 | 第23-24页 |
| ·CFTR 与高血压 | 第24-25页 |
| ·本研究为降压作用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分子机制药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从降压作用中草药中分离纯化芦丁及槲皮素并对其进行性质鉴定 | 第27-43页 |
| ·仪器、试药与材料 | 第27页 |
| ·中药 | 第27页 |
| ·细胞 | 第27页 |
| ·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设备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 ·中药粗提物的获得 | 第27-28页 |
| ·样品进行分离的前处理 | 第28页 |
| ·用制备型HPLC 进行分离 | 第28页 |
| ·中药样品组分的分离 | 第28页 |
|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 ·CFTR 氯离子通道荧光细胞测定模型的建立及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确定活性物质结构的方法 | 第29页 |
| ·实验结果 | 第29-40页 |
| ·具有降压作用中草药对CFTR 氯离子通道作用分析 | 第29-31页 |
| ·中药连翘有效组分分离及活性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 ·中药连翘中活性化合物的获得 | 第32-35页 |
| ·化合物Ⅰ的纯化及液质联机检测结果 | 第32-34页 |
| ·化合物Ⅱ的纯化及液质联机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 ·中药连翘中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5-40页 |
| ·化合物Ⅰ结构鉴定 | 第35-38页 |
| ·化合物Ⅱ结构鉴定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43页 |
| ·“组分筛分天然活性物质发现体系”新药筛选策略的重要性 | 第40页 |
| ·CFTR 可能是某些降压作用传统中药有效组分药物靶点之一 | 第40-41页 |
| ·本研究为传统中药活性物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HPLC 法对五种中药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比较 | 第43-56页 |
| ·仪器、试药与材料 | 第43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43-54页 |
| ·样品色谱条件的建立 | 第43-45页 |
| ·芦丁和槲皮素测定的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第43-44页 |
| ·芦丁和槲皮素测定的液质联机条件 | 第44-45页 |
| ·溶液制备 | 第45页 |
| ·标准品溶液制备 | 第45页 |
| ·供试样品液制备 | 第45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5-48页 |
| ·精密度测定 | 第48-50页 |
| ·对照品测量的精密度 | 第48-49页 |
| ·样品测量的精密度 | 第49-50页 |
| ·重现性测定 | 第50-51页 |
| ·稳定性测定 | 第51-52页 |
| ·回收率测定 | 第52-53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液相条件的优化 | 第54页 |
| ·色谱条件的建立 | 第54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4-55页 |
| ·杜仲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5-5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波谱附图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