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3页 |
·本文的选题依据 | 第9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建立地区会计是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的重要体现 | 第9-10页 |
·建立地区会计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0页 |
·建立地区会计是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第2章 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建立地区会计 | 第13-23页 |
·解放思想,树立会计服务新观念 | 第13-16页 |
·会计的信息服务职能 | 第13-14页 |
·会计的决策服务职能 | 第14页 |
·会计的社会服务职能 | 第14-15页 |
·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地区会计服务 | 第15-16页 |
·地区会计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地区会计的经济学支撑:区域经济理论 | 第16-17页 |
·地区会计的思想理论基石:科学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地区会计的现实基础 | 第18页 |
·地区会计的结构框架 | 第18-23页 |
·地区会计的概念 | 第18-20页 |
·地区会计服务主体 | 第20页 |
·地区会计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地区会计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地区会计原则、目标和方法 | 第21-23页 |
第3章 地区会计主体 | 第23-31页 |
·地区会计主体的客观性 | 第23-24页 |
·会计主体概念的演变 | 第23-24页 |
·地区会计主体的客观性 | 第24页 |
·地区会计主体的多元化 | 第24-28页 |
·地方财政部门服务主体 | 第24-25页 |
·企业集团会计服务主体 | 第25页 |
·产业集群会计服务主体 | 第25-27页 |
·企业联盟会计服务主体 | 第27-28页 |
·业务主管部门会计服务主体 | 第28页 |
·会计协会会计服务主体 | 第28页 |
·多元会计主体的主导 | 第28-31页 |
·确立地方财政部门地区会计主体的主导地位 | 第28页 |
·加强各地财政部门对地区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 | 第28-29页 |
·明确地区会计监督工作的内容 | 第29-30页 |
·指导地区会计工作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 第30-31页 |
第4章 地区会计工作 | 第31-43页 |
·面向实际确定地区会计工作 | 第31页 |
·建立地区会计工作系统 | 第31-38页 |
·地区资金的筹集、投放与核算 | 第31-32页 |
·地区社会责任会计与经济效益 | 第32-33页 |
·地区经济效益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6页 |
·地区会计监管体系 | 第36-37页 |
·地区会计组织机构建设与会计人员 | 第37-38页 |
·建立地区会计经验交流机制 | 第38页 |
·完善地区会计服务形式 | 第38-40页 |
·地区会计服务的主体与客体 | 第38-39页 |
·地区会计服务的形式与措施 | 第39-40页 |
·加强地区会计法规建设 | 第40-43页 |
·地区会计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地区会计法规的作用 | 第40-41页 |
·地区会计法规立法模式 | 第41页 |
·地区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41-43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43-55页 |
·案例分析的选择 | 第43页 |
·案例分析一:环渤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比较研究 | 第43-50页 |
·环渤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 第43-45页 |
·环渤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比较 | 第45-46页 |
·环渤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提高环渤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 | 第48-50页 |
·案例分析二:地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 第50-55页 |
·经济效益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50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0-52页 |
·原始数据及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52-53页 |
·地区经济效益比较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 第54-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