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 | 第15-2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7-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五) 研究价值 | 第24-26页 |
一 源与界定——公民视频新闻发展脉络梳理 | 第26-54页 |
(一) 我国公民新闻的起步与发展 | 第26-35页 |
1 我国公民新闻发展回顾 | 第26-28页 |
2 近年我国公民参与的重大公共事件 | 第28-33页 |
3 公民新闻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二) 网络视频的演进 | 第35-42页 |
1 我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 第35-37页 |
2 我国网络视频发展概况 | 第37-42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出现动因 | 第42-44页 |
1 体制保障 | 第42页 |
2 文化包容 | 第42-43页 |
3 技术动力 | 第43-44页 |
(四) 公民视频新闻的概念探析 | 第44-54页 |
1 国内外对于公民视频新闻的关注 | 第44-46页 |
2 本文对公民视频新闻的界定 | 第46-48页 |
3 公民视频新闻概念的合法性探讨 | 第48-54页 |
二 形的新闻——公民视频新闻的形态研究 | 第54-77页 |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开放式结构 | 第55-61页 |
1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部符号构成 | 第55-56页 |
2 公民视频新闻的语法规则探析 | 第56-58页 |
3 公民视频新闻的外部传播要素 | 第58-60页 |
4 公民视频新闻文本的互文性分析 | 第60-61页 |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技术形态 | 第61-68页 |
1 视频长度 | 第62-63页 |
2 采用音乐音响情况 | 第63-64页 |
3 采用字幕情况 | 第64页 |
4 采用静态图片情况 | 第64-65页 |
5 出镜主持、使用配音情况 | 第65-66页 |
6 对其他媒体素材的借用情况 | 第66页 |
7 采访人数情况 | 第66-68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报道手段 | 第68-77页 |
1 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 | 第68-71页 |
2 新闻点评、新闻综述类栏目 | 第71-77页 |
三 批判的表达——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分析 | 第77-98页 |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特征 | 第78-84页 |
1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类型 | 第78-81页 |
2 公民视频新闻的价值取向 | 第81-83页 |
3 公民视频新闻的热点议题 | 第83-84页 |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表达视角 | 第84-90页 |
1 对弱势群体的自发关怀 | 第84-87页 |
2.对社会不公的极力披露 | 第87-88页 |
3 对公共空间的舆论监督 | 第88-90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批判态度 | 第90-98页 |
1 拍摄者所持立场与动因 | 第90-92页 |
2 拍摄者报道框架的选取 | 第92-95页 |
3 负面报道的取向和影响 | 第95-98页 |
四 隐形的把关——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机制探析 | 第98-127页 |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生产要素 | 第99-108页 |
1 生产者分析 | 第99-102页 |
2 生产工具分析 | 第102-105页 |
3 传播平台 | 第105-108页 |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筛选机制 | 第108-114页 |
1 传统把关人的消隐 | 第108-111页 |
2 自我把关与编辑把关 | 第111-112页 |
3 社会控制与技术控制 | 第112-114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式 | 第114-127页 |
1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要素 | 第114-116页 |
2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图示 | 第116-119页 |
3 公民视频新闻的修辞策略 | 第119-127页 |
五 多元的舆论——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评估 | 第127-161页 |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广度、参与度测量 | 第128-135页 |
1 公民视频新闻的点击率、留言量统计 | 第128-132页 |
2 网络标题、内容类型、技术形态与点击率、留言量的关联分析 | 第132-135页 |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舆论生成机制 | 第135-143页 |
1 舆论源产生——新闻事实的成立 | 第136-137页 |
2 舆论的制造——公众意见呈现 | 第137-139页 |
3 舆论的推动——网站转载与传统媒体卷入 | 第139-142页 |
4 舆论的平息——行政部门“定音” | 第142-143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独特舆论规律 | 第143-156页 |
1 公民视频新闻的舆论特征 | 第143-145页 |
2 受众参与对新闻事实的消解与解构 | 第145-153页 |
3“多层折射”现象与“溢出效应”规律 | 第153-156页 |
(四) 公民视频新闻的舆论影响 | 第156-161页 |
1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2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158-161页 |
六 有限的正义——公民视频新闻的人文关怀评述 | 第161-176页 |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人文关怀表现 | 第161-165页 |
1 以人为本的报道特色 | 第162-163页 |
2 为传统传媒环境注入人情味 | 第163-164页 |
3 对全民媒体素养的提升 | 第164-165页 |
(二) 公民视频新闻带来的挑战 | 第165-171页 |
1 道德层面的挑战 | 第165-167页 |
2 法律层面的挑战 | 第167-169页 |
3 职业规范方面的特殊挑战 | 第169-171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对社会正义的有限建构 | 第171-176页 |
1 普通公众的新闻报道能力有限 | 第172-173页 |
2 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有限 | 第173页 |
3 公众把握话语权的能力有限 | 第173-176页 |
七 边界与内核——公民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展望 | 第176-188页 |
(一) 克制的狂欢——公民视频新闻的边界 | 第176-181页 |
1 言论自由与新闻规制 | 第176-179页 |
2 不可触碰的政治体制与法律法规框架 | 第179-181页 |
(二) 消解的边缘——公民视频新闻的内核 | 第181-182页 |
1 真实记录与真实表达 | 第181-182页 |
2 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影像记录不可或缺 | 第182页 |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发展走向探讨 | 第182-188页 |
1 地位赋予与影响提升 | 第182-183页 |
2 技术革新与手机捆绑 | 第183-185页 |
3 规则完善与模式确立 | 第185-188页 |
结语 | 第188-193页 |
(一)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 第188-190页 |
(二)底层立场与媒体责任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00-20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