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一个需要澄清的话题:确定检察权属性的意义 | 第10-12页 |
| 2 历史的研究:检察权的源起与变迁 | 第12-27页 |
| ·历史维度上的检察权 | 第12-17页 |
| ·从"皇家代理人"到"革命之子"—法国检察权的演进 | 第12-14页 |
| ·从"司库制"到"法律看护人"—德国检察权的演进 | 第14-15页 |
| ·从"混沌"的起源到"控方律师"的定位—美国检察权的演进 | 第15-16页 |
| ·从"沙皇的眼睛"到"一般监督权"—前苏联检察权的演进 | 第16-17页 |
| ·对西方检察权设立目的的考量 | 第17-20页 |
| ·对纠问式法官的分权与监督 | 第18-19页 |
| ·摆脱警察国家的梦魇 | 第19-20页 |
| ·法治国功能 | 第20页 |
| ·西方国家检察权遭遇的困境 | 第20-25页 |
| ·"有将无兵"—法国检察权对侦查环节的主导 | 第21-22页 |
| ·德国的两类极端学术观点 | 第22-24页 |
| ·受行政权掣肘的美国检察权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3 理性的思考:中国检察权的属性定位 | 第27-39页 |
| ·我国检察权的演变 | 第27-30页 |
| ·传统意义上检察制度在中国的起源 | 第27页 |
| ·近代检察权在中国的起源 | 第27-28页 |
| ·民国时期检察权的演变 | 第28-29页 |
| ·建国初期的检察权 | 第29页 |
| ·1978 年后的检察权 | 第29-30页 |
| ·理性角度的审视:我国检察权理论上的争议 | 第30-38页 |
| ·行政权说 | 第30-32页 |
| ·司法权说 | 第32-34页 |
| ·双重属性说 | 第34-35页 |
| ·法律监督权说 | 第35-38页 |
| ·小结:对理论争议的反思 | 第38-39页 |
| 4 现实的审视:检察权属性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 | 第39-47页 |
| ·普遍性原因:检察权与三权分立 | 第39-41页 |
| ·西方检察权与传统三权 | 第39-41页 |
| ·中国检察权与传统三权 | 第41页 |
| ·个殊性原因:被忽略的背景 | 第41-47页 |
| ·被忽略的背景 | 第42-43页 |
| ·无意义的争辩:忽略背景的讨论 | 第43-44页 |
| ·现实角度的审视 | 第44-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