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学习型社区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 ·以教育学为背景的理论基础 | 第10页 |
| ·以管理学为背景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 ·以社会学为背景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关于学习型社区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学习型社区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国内学习型社区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思路 | 第14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学习型社区相关问题综述 | 第15-24页 |
| ·学习型社区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 ·社区与社区教育 | 第15-16页 |
| ·学习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 第16-18页 |
| ·学习型社区的涵义、特征 | 第18-20页 |
| ·学习型社区的涵义 | 第18-20页 |
| ·学习型社区的特征 | 第20页 |
| ·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基本标志 | 第20-21页 |
| ·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21-24页 |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1-22页 |
| ·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原则 | 第22页 |
| ·政府主导原则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2-23页 |
| ·标准动态化原则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国外构建学习型社区的模式研究 | 第24-28页 |
| ·美国模式—“社区学院”模式 | 第24-25页 |
| ·日本—“公民馆”模式 | 第25-26页 |
| ·德国模式—“邻里之家” | 第26-27页 |
| ·各国学习型社区发展模式比较的启示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我国构建学习型社区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28-35页 |
| ·我国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几种典型模式 | 第28-30页 |
| ·上海模式 | 第28-29页 |
| ·北京模式 | 第29页 |
| ·沈阳模式 | 第29页 |
| ·国内模式的比较 | 第29-30页 |
| ·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30-35页 |
| ·政府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 ·教育体系在建设学习型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社会主体在建设学习型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35-44页 |
|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35-38页 |
| ·树立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共同愿景 | 第35-36页 |
| ·对学习型社区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 第36页 |
| ·建立民主而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 ·完善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法律体系 | 第37页 |
| ·完善学习型社区的配套政策与管理 | 第37-38页 |
| ·加大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 第38页 |
| ·建立社区教育监督和评价机制 | 第38页 |
|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教育部门的重要作用 | 第38-41页 |
|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 | 第39页 |
| ·合理安排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 第39-40页 |
| ·最大的限度的整合现有的资源 | 第40页 |
| ·积极利用高品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习、教育效果 | 第40-41页 |
| ·加强学习型社区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41页 |
| ·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们的学习行为 | 第41页 |
| ·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开展自主活动 | 第41-43页 |
| ·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