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宪政视野下研究行政问责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在宪政视野下研究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意义 | 第10页 |
·行政问责制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评述 | 第10-12页 |
·国外和香港的现状评述 | 第10-11页 |
·国内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行政问责制构建的现实可行性 | 第12-13页 |
·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需要行政问责制 | 第12页 |
·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一致对党和政府内的腐败现象高度重视 | 第12-13页 |
·一系列公共危机带给人们深层的理性思考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特色 | 第13-15页 |
·实证研究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特色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宪政视野下行政问责制概述 | 第15-24页 |
·宪政视野下行政问责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经济人假设与道德人的对立统一 | 第15-16页 |
·民主政治理论 | 第16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24页 |
·宪政的内涵 | 第17-20页 |
·行政问责制 | 第20-24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32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取得的成绩 | 第24-26页 |
·行政问责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第24页 |
·问责所覆盖的领域在不断增大 | 第24-25页 |
·问责制度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 第25-26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 | 第26页 |
·由追究有过向追究无为转变 | 第26-27页 |
·由意外事故问责向常规行为问责的转变 | 第27页 |
·由同体问责向异体问责转变 | 第27-28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问责主体不明确,异体问责缺位 | 第28页 |
·问责客体和范围模糊不清 | 第28-29页 |
·问责法制不健全,问责方式的不统一,程序不规范 | 第29页 |
·问责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29-30页 |
·行政文化滞后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和香港的行政问责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40页 |
·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问责制的内容 | 第32-37页 |
·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明确 | 第32-33页 |
·问责体系全面 | 第33-34页 |
·行政问责范围明确 | 第34-35页 |
·行政问责方式明确 | 第35页 |
·行政问责惩戒机构完善 | 第35页 |
·规范行政问责惩戒程序 | 第35-36页 |
·行政问责配套制度健全 | 第36-37页 |
·香港的高官问责制 | 第37-38页 |
·明确高官的主要责任 | 第37页 |
·严格规范高官行为 | 第37-38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完善人大监督制约作用 | 第38页 |
·明确高官责任 | 第38页 |
·严格规范官员行为 | 第38-39页 |
·推进政务公开化,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宪政视野下当代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制度构建 | 第40-47页 |
·加强问责机制的立法进程,制定专门的问责法律 | 第40-42页 |
·规范规范问责的主体及权力 | 第40-41页 |
·规范问责客体及相应职责 | 第41页 |
·明确问责事由和范围 | 第41页 |
·规定问责程序 | 第41-42页 |
·积极建立问责救济制度 | 第42页 |
·构建完善的行政问责制的民主机制 | 第42-45页 |
·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行政决策机制 | 第42-43页 |
·加强信息公开 | 第43页 |
·建立科学的官员绩效评估体制 | 第43-44页 |
·完善领导干部任用机制 | 第44-45页 |
·加强公民权力意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第45-47页 |
·塑造社会主义行政精神 | 第45页 |
·各级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的问责教育,提高责任意识 | 第45-46页 |
·加强对公众的问责教育,营造良好的问责文化环境 | 第46页 |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