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质环境敏感性区划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地质环境及评价 | 第11-14页 |
·地质环境的含义 | 第11-12页 |
·地质环境的分类 | 第12-13页 |
·地质环境问题 | 第13页 |
·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13-14页 |
2 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地貌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 第14页 |
·参数合成法 | 第14-15页 |
·多元统计法 | 第15-16页 |
·神经网络法 | 第16-17页 |
·信息量模型法 | 第17-18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福建省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概况 | 第20-35页 |
1 自然地理 | 第20-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气象 | 第21-22页 |
·水文 | 第22页 |
2 地质环境 | 第22-35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区域地质 | 第22-27页 |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植被生态 | 第32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福建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发育现状 | 第35-43页 |
1 滑坡 | 第35-37页 |
·滑坡发育特征 | 第35-37页 |
·滑坡区域分布特征 | 第37页 |
2 崩塌 | 第37-39页 |
·发育分布特征 | 第38页 |
·崩塌区域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3 泥石流 | 第39-40页 |
·发育分布特征 | 第39页 |
·类型特征 | 第39-40页 |
4 地面塌陷 | 第40-43页 |
·岩溶塌陷 | 第40-42页 |
·采空塌陷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43-61页 |
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 第43-48页 |
·地貌单元 | 第43-44页 |
·微地貌 | 第44-48页 |
2 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 | 第48-55页 |
·各类地质灾害与不同母岩之间的单位面积致灾率 | 第48-51页 |
·地质灾害的发育规模与母岩关系 | 第51-53页 |
·地质灾害发育厚度与不同岩组之间的关系 | 第53-55页 |
3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 第55-56页 |
4 地质灾害与降水 | 第56-57页 |
·与1日内降雨量的关系 | 第56-57页 |
·与前3日内过程降雨总量的关系 | 第57页 |
5 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 第57-61页 |
·人类活动的一般影响形式 | 第58-59页 |
·致灾土地的使用类型 | 第59页 |
·开采矿山 | 第59页 |
·开采地下水 | 第59页 |
·大型建设工程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地质环境敏感性区划 | 第61-74页 |
1 各致灾因子精细化区划 | 第61-70页 |
·单元网格划分 | 第61页 |
·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计算 | 第61-62页 |
·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计算 | 第62-70页 |
2 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3 分区结果评述 | 第71-72页 |
4 结论 | 第72页 |
5 问题和建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