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9页
   ·选题缘起第14-16页
     ·落实宏观政策的需要第14页
     ·现实农村发展的需要第14-16页
     ·学术理论研究的需要第16页
   ·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6-17页
     ·研究内容第16页
     ·研究目的第16-17页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框架第17-19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页
     ·技术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古村落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支撑第19-34页
   ·概念解析:古村落公共空间第19-25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概念第19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功能第19-24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概念第24-25页
   ·理论借鉴: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第25-29页
     ·城市理想模式理论第25-26页
     ·城市形态与景观理论第26-27页
     ·城市场所与城市意义的理论第27-28页
     ·城市生态与环境理论第28-29页
   ·实践反馈: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启示第29-34页
     ·国外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借鉴第29-31页
     ·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成果第31-34页
第三章 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研究第34-70页
   ·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历史变迁第34-41页
     ·古村落基本概况第34-35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演变阶段及特征第35-36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影响要素第36-41页
   ·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分析第41-63页
     ·调研概述第41-48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第48页
     ·现状评价一:功能结构与总体布局第48-59页
     ·现状评价二:空间肌理与景观结构第59-60页
     ·现状评价三:微观要素与空间实效第60-63页
   ·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第63-70页
     ·公共空间严重缺乏第63-65页
     ·公共空间无序发展第65页
     ·公共空间品质不一第65页
     ·公共空间风貌失调第65-70页
第四章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引导第70-89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原则第70-73页
     ·系统规划原则第70页
     ·空间连续原则第70页
     ·以人为本原则第70-71页
     ·因地制宜原则第71页
     ·公众参与原则第71-72页
     ·和谐永续原则第72-73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目标第73-74页
     ·功能层次目标第73页
     ·形式层次目标第73页
     ·意义层次目标第73-74页
     ·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第74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方法第74-86页
     ·空间功能重构第74-81页
     ·空间景观再造第81-82页
     ·空间文脉继承第82-83页
     ·技术指标框定第83-86页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管理实施措施第86-89页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第86页
     ·健全合理的管理机构第86-87页
     ·加强村民的宣传教育第87页
     ·注重公共空间的维护第87页
     ·建立专项基金第87-88页
     ·实施分期建设第88-89页
第五章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实践——明月湾古村落第89-102页
   ·地域实践的古村落案例选择第89-90页
     ·普遍性第89页
     ·特殊性第89页
     ·引领性第89-90页
   ·明月湾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第90-96页
     ·现状概况第90-92页
     ·公共空间调查分析第92-95页
     ·公共空间使用分析第95-96页
   ·明月湾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第96-100页
     ·规划定位第96页
     ·指导思想与原则第96-97页
     ·规划构思内容第97-100页
   ·明月湾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的实施及管理第100-102页
     ·结合旅游开发,强化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法制建设第100页
     ·加强村民宣传教育,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和检查机构第100-101页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指导公共空间的维护和建设第101页
     ·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实施性第101-102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2-105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2-103页
   ·不足和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附录:调查问卷第110-112页
作者简历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灰色用地规划理论及应用性研究
下一篇:新型活性氧化铝的制备及吸附除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