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12-13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选题目的 | 第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与各章节关系 | 第14-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31页 |
·偏振遥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多角度遥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高光谱遥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土壤遥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实验测量装置与方法 | 第31-3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1-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测量仪器 | 第33-35页 |
·地物光谱多角度测试平台 | 第33-34页 |
·ASD/FieldSpec(?) 3 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及光谱分析系统 | 第34-35页 |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样品制备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长白山典型地物偏振波谱数据库的建立 | 第36-39页 |
第4章 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分析 | 第39-48页 |
·干燥的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不同入射角、探测角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39页 |
·不同探测方位角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39-40页 |
·不同偏振状态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0页 |
·不同粒径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0-42页 |
·不同含水量的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不同入射角、探测角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2页 |
·不同探测方位角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2页 |
·不同偏振状态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2-43页 |
·不同含水量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3-44页 |
·不同种类典型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入射角、探测角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5页 |
·不同探测方位角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5页 |
·不同偏振状态的森林土壤光谱特征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森林土壤的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对土壤含水量的预测模型 | 第48-66页 |
·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的基本特征 | 第48-49页 |
·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与含水量的关系 | 第49-60页 |
·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的表现形式 | 第49-50页 |
·森林土壤光谱低谷值与含水量的关系 | 第50-53页 |
·森林土壤光谱吸光度数据与含水量的关系 | 第53-56页 |
·森林土壤光谱微分技术处理数据与含水量的关系 | 第56-60页 |
·森林土壤偏振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 第60-63页 |
·土壤偏振度随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 第60-62页 |
·土壤偏振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 第62-63页 |
·表现为非朗伯体的森林土壤含水量临界值确定 | 第63-64页 |
·表现为非朗伯体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确定机理 | 第63-64页 |
·森林土壤表现为非朗伯体的含水量临界值的计算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森林土壤多角度偏振高光谱因子正交试验设计与交互作用特征分析 | 第66-75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66-68页 |
·正交试验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66-67页 |
·正交表的性质与形式 | 第67-68页 |
·正交表的特点 | 第68页 |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与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 | 第68-70页 |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 | 第68-69页 |
·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 | 第69-70页 |
·森林土壤多角度高光谱偏振反射特征的正交试验设计与交互作用分析 | 第70-73页 |
·试验设计 | 第70-71页 |
·正交试验与交互作用影响定量分析 | 第71页 |
·数据的直观比较分析 | 第71页 |
·数据的方差分析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7章 利用MODIS 影像数据对长白山地区的土壤水分监测 | 第75-90页 |
·MODIS 影像数据及处理 | 第75-80页 |
·MODIS 反演土壤水分的相关概念 | 第80-83页 |
·植被指数(NDVI) | 第80-82页 |
·地表温度(LST) | 第82页 |
·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关系 | 第82-83页 |
·使用TVDI 方法反演长白山地区土壤水分 | 第83-88页 |
·研究区域范围 | 第83页 |
·原理与方法 | 第83-85页 |
·长白山地区LST 与 NDVI 关系分析 | 第85页 |
·TVDI 时空演变 | 第85-87页 |
·TVDI 与实测土壤水分比较分析 | 第87-88页 |
·TVDI 与土壤覆盖类型比较分析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0-92页 |
·创新点 | 第9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2-94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