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绪论 | 第10-22页 |
1.1本论文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聚羧酸减水剂当前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减水剂的机理研究 | 第12页 |
1.2.2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特征与作用的相关性 | 第12-13页 |
1.3聚羧酸减水剂相容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机制砂母岩简介 | 第14-18页 |
1.4.1母岩造岩矿物 | 第15-16页 |
1.4.2母体岩石的演变 | 第16-18页 |
1.5机制砂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5.1机制砂当前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2机制砂目前应用现状 | 第20页 |
1.6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1.6.1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6.2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原材料参数和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1基础材料的配选 | 第22-23页 |
2.1.1水泥 | 第22页 |
2.1.2聚羧酸减水剂 | 第22-23页 |
2.1.3机制砂 | 第23页 |
2.2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各岩性机制砂表观形态 | 第23-24页 |
2.2.2各岩性机制砂的吸水性实验 | 第24页 |
2.2.3机制砂矿物组成测定 | 第24页 |
2.2.4亚甲蓝试验 | 第24页 |
2.2.5TOC吸附试验 | 第24页 |
2.2.6固液体间接触角试验 | 第24-25页 |
2.2.7流动度测定 | 第25-26页 |
3不同岩性对聚羧酸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影响 | 第26-46页 |
3.1不同岩性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第26-30页 |
3.2机制砂岩性对聚羧酸减水剂吸附性的影响 | 第30-41页 |
3.2.1测定各岩性机制砂石粉的亚甲蓝值 | 第30-31页 |
3.2.2各岩性机制砂的机制砂的饱和面干吸水率 | 第31-32页 |
3.2.3不同岩性机制砂对应的石粉的总有机碳吸附量 | 第32-34页 |
3.2.4减水剂与机制砂石粉的渗透研究 | 第34-36页 |
3.2.5减水剂与不同岩性石粉二者在不同时间段湿润试验 | 第36-41页 |
3.3各岩性机制砂机理分析 | 第41-44页 |
3.3.1各岩性机制砂的表观结构 | 第41-42页 |
3.3.2各岩性机制砂的内部构造 | 第42-43页 |
3.3.3各岩性机制砂的矿物组成 | 第43页 |
3.3.4各岩性岩石的化学性能 | 第43-44页 |
3.4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级配对聚羧酸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各岩性机制砂原始级配分析 | 第46-49页 |
4.2花岗岩性机制砂级配对相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辉绿岩性机制砂级配对相容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石灰岩性机制砂级配对相容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不同石粉掺量对聚羧酸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影响 | 第56-89页 |
5.1郑州片麻岩性石粉掺量对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分析 | 第56-64页 |
5.1.1调整各酸醚比大小对减水剂与各岩性机制砂扩展度研究 | 第57-60页 |
5.1.2调整减水剂不同链转移剂与郑州片麻岩性石粉掺量二者扩展度研究 | 第60-64页 |
5.2泸州石灰岩性石粉掺量对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分析 | 第64-72页 |
5.2.1调整各酸醚比大小对减水剂与泸州石灰岩岩性机制砂扩展度研究 | 第65-68页 |
5.2.2调整减水剂不同链转移剂与泸州石灰岩性石粉掺量二者扩展度研究 | 第68-72页 |
5.3临沂辉绿岩性石粉掺量对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分析 | 第72-80页 |
5.3.1调整各酸醚比大小对减水剂与临沂辉绿岩岩性机制砂扩展度研究 | 第73-76页 |
5.3.2调整减水剂不同链转移剂与临沂辉绿岩性石粉掺量二者扩展度研究 | 第76-80页 |
5.4金崖花岗岩性石粉掺量对减水剂与机制砂相容性的分析 | 第80-87页 |
5.4.1调整各酸醚比大小对减水剂与临沂辉绿岩岩性机制砂扩展度研究 | 第81-84页 |
5.4.2花岗岩性石粉对不同链转移剂减水剂相容性影响 | 第84-87页 |
5.5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结论 | 第89-90页 |
6.2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