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20页 |
1.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课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1.1.2课题的意义 | 第13页 |
1.2钢管混凝土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钢管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考虑徐变效应的结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徐变基本理论 | 第20-39页 |
2.1混凝土的徐变 | 第20-22页 |
2.1.1混凝土徐变本质 | 第20-21页 |
2.1.2徐变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高强混凝土的徐变 | 第22-24页 |
2.2.1高强混凝土的特点 | 第22-24页 |
2.2.2高强混凝土的徐变特性 | 第24页 |
2.3徐变特征量 | 第24-26页 |
2.3.1徐变系数 | 第25-26页 |
2.3.2徐变度 | 第26页 |
2.3.3徐变函数 | 第26页 |
2.4钢管混凝土徐变分析计算理论 | 第26-29页 |
2.4.1徐变分析常用方法 | 第26-27页 |
2.4.2基于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 | 第27-29页 |
2.5混凝土徐变模型 | 第29-39页 |
2.5.1乘积式徐变模型 | 第30-35页 |
2.5.2和式徐变模型 | 第35-37页 |
2.5.3典型徐变模型比较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章徐变试验研究 | 第39-48页 |
3.1概述 | 第39页 |
3.2试验设计 | 第39-42页 |
3.2.1受力性能参数 | 第39-41页 |
3.2.2试件材料 | 第41-42页 |
3.3试件制备 | 第42-44页 |
3.3.1混凝土制备 | 第42-43页 |
3.3.2钢管准备 | 第43-44页 |
3.3.3浇注试件 | 第44页 |
3.4试验加载与测量装置 | 第44-48页 |
3.4.1加载装置 | 第44-45页 |
3.4.2试件的加载 | 第45-46页 |
3.4.3测量与采集系统 | 第46-48页 |
第四章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65页 |
4.1素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4.1.1混凝土收缩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4.1.2素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4.1.3素混凝土试验结果拟合 | 第51-53页 |
4.2高强钢管高强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4.2.1核心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 | 第53-56页 |
4.2.2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2.3核心混凝土试验结果拟合 | 第57-58页 |
4.3普通钢管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2页 |
4.3.1普通钢管混凝土徐变试验 | 第58-59页 |
4.3.2普通钢管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4.4高强钢管高强混凝土与普通钢管混凝土徐变结果对比 | 第62-63页 |
4.5本章总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基于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的CFST拱徐变稳定性研究 | 第65-87页 |
5.1徐变稳定分析理论 | 第65-66页 |
5.1.1徐变稳定定义 | 第65页 |
5.1.2拱的稳定分析理论 | 第65-66页 |
5.2CFST拱徐变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66-76页 |
5.2.1核心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 | 第66-67页 |
5.2.2平面内非线性平衡方程 | 第67-70页 |
5.2.3平面内屈曲分析 | 第70-73页 |
5.2.4算例分析 | 第73-76页 |
5.3CFST拱徐变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76-79页 |
5.3.1有限元模型概述 | 第76-77页 |
5.3.2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计算 | 第77-78页 |
5.3.3理论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5.4参数分析 | 第79-85页 |
5.4.1修正长细比和含钢率 | 第79-81页 |
5.4.2矢跨比 | 第81-82页 |
5.4.3加载龄期 | 第82-83页 |
5.4.4核心混凝土强度 | 第83-84页 |
5.4.5温度 | 第84-85页 |
5.5本章总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结论 | 第87-88页 |
6.2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