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4-17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一) 跨校选课 | 第17-18页 |
(二) 资源共享 | 第18页 |
(三) 学分互认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19-20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和实施跨校选课的可行性 | 第22-28页 |
一、黑龙江高等教育资源现状 | 第22-25页 |
(一) 高等教育资源现状 | 第22-23页 |
(二) 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三) 实施跨校选课的紧迫性 | 第24-25页 |
二、实施跨校选课的可行性 | 第25-28页 |
(一) 学分制的推广 | 第25页 |
(二) 高校的区域分布和大学城的出现 | 第25页 |
(三) 高等学校门类齐全 | 第25-26页 |
(四) 学生的选课需求 | 第26页 |
(五) 高校的优势学科和教育资源 | 第26页 |
(六)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面临的问题 | 第28-34页 |
一、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 第28-29页 |
二、学分互认问题 | 第29-30页 |
三、经济利益问题 | 第30-31页 |
(一) 高校之间的经济利益 | 第30页 |
(二) 学生的经济负担 | 第30-31页 |
四、沟通问题 | 第31-34页 |
(一) 学生与教务管理人员 | 第31-32页 |
(二) 学生与教师 | 第32页 |
(三) 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模式的构建 | 第34-43页 |
一、"一个机构"——"高等学校跨校选课管理委员会" | 第34-35页 |
(一) 制订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跨校选课方案 | 第34页 |
(二) 成立高等学校跨校选课专家小组 | 第34-35页 |
(三) 成立跨校选课课程认证专家小组 | 第35页 |
(四) 建立高等学校跨校选课系统 | 第35页 |
(五) 协调高校之间的学费结算 | 第35页 |
二、"两种系统"——"选课系统"和"学分互认系统" | 第35-39页 |
(一) 选课系统 | 第35-38页 |
(二) 学分互认系统 | 第38-39页 |
(三) 系统的性能 | 第39页 |
三、"三方沟通"——"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 | 第39-43页 |
(一) 建立良好的沟通心理 | 第40-41页 |
(二) 建立多种沟通渠道 | 第41页 |
(三) 增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的策略和保障措施 | 第43-46页 |
一、实施跨校选课的策略 | 第43-45页 |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3页 |
(二) 加强选课指导 | 第43-44页 |
(三)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 第44页 |
(四) 严格课程考试 | 第44页 |
(五) 构建高教园区教育信息网 | 第44页 |
(六) 实现高校实验室全面开放和图书资料共享 | 第44-45页 |
二、实施跨校选课的保障措施 | 第45-46页 |
(一) 政府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 第45页 |
(二) 各高校相互配合和支持 | 第45页 |
(三) 软硬件的投入和日常维护 | 第45-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