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铝土矿575主平窿岩溶地质灾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岩溶对巷道工程稳定性影响现状 | 第11-13页 |
·岩溶治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6-29页 |
·575运输平窿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23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7-19页 |
·地质构造 | 第19-21页 |
·围岩质量 | 第21-2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7页 |
·气象条件 | 第23-24页 |
·地下水条件 | 第24页 |
·区域岩溶发育特征 | 第24-25页 |
·区域含水层特征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主平窿岩溶发育规律研究 | 第29-41页 |
·575主平窿岩溶分布及涌水突泥水情况 | 第29-31页 |
·K0+481溶洞涌水突泥情况 | 第29-30页 |
·K0+644溶洞涌水突泥情况 | 第30页 |
·K1+082溶洞涌水涌泥情况 | 第30-31页 |
·岩溶突水突泥灾变的特征 | 第31-33页 |
·岩溶灾变水力特征 | 第31页 |
·岩溶涌泥突水灾变充填物特征 | 第31-32页 |
·岩溶灾变连通特征 | 第32页 |
·岩溶突水突泥地质模式 | 第32-33页 |
·岩溶发育对巷道的影响 | 第33-34页 |
·岩溶对巷道稳定性影响 | 第33页 |
·岩溶水对巷道的影响 | 第33-34页 |
·575主平窿岩溶灾害危险性分级 | 第34-39页 |
·岩溶分类 | 第34-36页 |
·岩溶灾害危险性分级 | 第36页 |
·575主平窿岩溶灾害危险地段的评价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岩溶突水力学模型及主平窿突水机理分析 | 第41-62页 |
·简化突水力学模型 | 第41-44页 |
·安全岩柱受拉和受剪破坏 | 第41-43页 |
·裂隙的剪切破坏 | 第43-44页 |
·裂隙的水力扩张破坏 | 第44页 |
·关键块的失稳 | 第44页 |
·岩溶突水数值模拟 | 第44-50页 |
·FLAC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 | 第44-47页 |
·计算模型及模拟方案 | 第47-50页 |
·主平窿岩溶突水突泥规律分析 | 第50-61页 |
·顶部岩溶破坏规律分析 | 第50-57页 |
·底板岩溶破坏规律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主平窿岩溶治理措施 | 第62-77页 |
·岩溶水防治原则 | 第62-63页 |
·超前预报原则 | 第62页 |
·关键部位原则 | 第62页 |
·临界距离原则 | 第62-63页 |
·施工季节选择原则 | 第63页 |
·二次衬砌紧跟原则 | 第63页 |
·K0+481溶洞处理方案 | 第63-68页 |
·岩溶探测情况 | 第63-65页 |
·岩溶处治方案 | 第65页 |
·施工技术 | 第65-68页 |
·K0+644溶洞处处理方案 | 第68-71页 |
·岩溶探测情况 | 第68-69页 |
·岩溶处治方案 | 第69页 |
·施工技术 | 第69-71页 |
·K1+058~K1+121段溶洞处理方案 | 第71-76页 |
·K1+058~K1+121段岩溶揭露情况 | 第71-72页 |
·岩溶处治方案 | 第72页 |
·施工技术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