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企业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相关理论 | 第16-26页 |
·技术寻求型FDI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7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页 |
·内部化理论 | 第17页 |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17-18页 |
·小规模技术理论 | 第18页 |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18页 |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 第18-19页 |
·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0页 |
·国际化阶段理论 | 第20页 |
·组织能力理论 | 第20-21页 |
·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的划分 | 第21-24页 |
·并购进入模式 | 第21-22页 |
·新建进入模式 | 第22页 |
·战略联盟进入模式 | 第22-23页 |
·不同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企业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选择综合决策分析 | 第26-42页 |
·传统FDI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综述 | 第26-31页 |
·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技术因素 | 第31-32页 |
·战略因素 | 第32-33页 |
·企业特性因素 | 第33-34页 |
·交易因素 | 第34-35页 |
·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 | 第35-36页 |
·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的具体选择 | 第36-41页 |
·独资并购进入模式 | 第36-37页 |
·合资并购进入模式 | 第37页 |
·独资新建进入模式 | 第37-38页 |
·合资新建进入模式 | 第38-39页 |
·战略联盟进入模式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企业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 第42-53页 |
·设定被解释变量 | 第42-43页 |
·构建解释变量指标体系 | 第43-47页 |
·技术因素 | 第43-44页 |
·战略因素 | 第44页 |
·企业特性因素 | 第44-45页 |
·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 | 第45-4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 第48-51页 |
·判断标度的选取 | 第48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8-49页 |
·确定权重向量 | 第49-50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企业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模式选择案例研究 | 第53-70页 |
·案例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53-54页 |
·要研究的问题及样本 | 第53页 |
·研究逻辑与步骤 | 第53-54页 |
·筛选案例 | 第54-56页 |
·资料与数据收集 | 第56-62页 |
·长安汽车海外研发中心设立情况 | 第56-58页 |
·上海汽车海外研发中心设立情况 | 第58-59页 |
·各相关数据的收集 | 第59-62页 |
·案例分析 | 第62-65页 |
·应用模型计算Y值 | 第62-64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跨案例分析 | 第65-69页 |
·长安汽车与上海汽车整体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长安英国研发中心与上汽英国研发中心的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不同进入模式具体选择之间的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