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比较基因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建立及极端嗜酸甲烷氧化细菌V4、大肠杆菌O55:H7菌株CB9615和K-12菌株BW2952及其5株衍生菌株的全基因组破译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3-24页
第一部分 (Ⅰ)直系同源基因寻找策略第24-62页
 第一章 引言第25-3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第25-35页
     ·直系同源预测第25-34页
       ·同源性(homology)第25-26页
       ·直系同源(orthology)第26-27页
       ·旁系同源(paralogy)第27页
       ·假直系同源(xenology)第27-28页
       ·直系同源的检测困难第28-30页
       ·直系同源基因的检测-成对检测第30-32页
       ·直系同源基因的检测-进化树拟合第32-34页
     ·基于同源性的基因预测第34-35页
       ·同源基因预测第34-35页
       ·假基因的注释第35页
  第二节 本项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35-37页
     ·研究目标第35-36页
     ·研究内容第36页
     ·创新性第36-3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7-45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37-40页
     ·使用的基因组核酸序列和注释信息第37-38页
     ·软件、程序以及数据库第38-40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40-45页
     ·基于tblastn的基因区预测第40-41页
     ·将潜在同源基因区域与每个基因组的原有注释进行比较第41页
     ·将基因组两两比较,寻找共直系同源群(co-ortholog group)第41-43页
     ·预测新基因以及校正基因起点第43页
     ·通过随机模拟预测核心基因组和旁基因组第43页
     ·融合树和拓扑树的计算第43-44页
     ·基因成分树的计算第44-4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45-59页
  第一节 大肠杆菌中的结果第45-56页
     ·大肠杆菌中的核心基因第45-47页
     ·全基因组进化分析第47-52页
     ·大肠杆菌中的旁基因组第52-55页
     ·对基因预测软件Glimmer 3.0的研究第55页
     ·大肠杆菌中共有的假基因第55-56页
  第二节 古菌中的结果第56-59页
     ·古菌中的核心基因第56-57页
     ·古菌中的进化关系第57页
     ·嗜盐古菌第57-59页
 第四章 讨论第59-61页
  第一节 注释对直系同源比对的影响第59-60页
     ·预测基因过多第59页
     ·预测基因缺失第59页
     ·预测基因起点错误第59-60页
  第二节 基因区分离对直系同源比对的影响第60页
  第三节 大肠杆菌中的进化关系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第61-62页
第二部分 (Ⅱ)重组检测和虚拟外参分析方法第62-88页
 第一章 引言第63-7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63-69页
     ·突变和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两个主要动力第63-65页
       ·突变第63页
       ·重组第63-65页
     ·现有的区分重组与突变的方法主要分为基于进化树重建和基于突变分布两种类型第65-68页
       ·重组对进化树的两种不同影响第65页
       ·基于遗传学分析的重组区划分方式第65-66页
       ·基于碱基替换分布的重组区划分方式第66页
       ·不同重组区分方式的比较第66-68页
     ·SNP在世系中的分布第68-69页
       ·在序列比对中,通过碱基分布情况确定SNP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第68页
       ·使用单一外参来定义进化树的根第68-69页
  第二节 本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69-70页
     ·研究目标第69页
     ·研究内容第69页
     ·创新性第69-7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70-76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70-72页
     ·使用的基因组序列信息第70-71页
     ·软件、程序以及数据库第71-72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72-76页
     ·基因组比对方法第72页
     ·RecDetect分析方法第72-74页
     ·使用模拟数据检验RecDetect方法第74页
     ·Virtual Outgroup分析方法第74-76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76-85页
  第一节 RectDetect程序第76-83页
     ·在虚拟数据中的验证结果第76-77页
     ·实例一:蚜虫共生菌的SNP位点的分布第77-78页
     ·实例二:利用RecDetect在霍乱弧菌中划分重组第78页
     ·实例三:大肠杆菌第78页
     ·实例四:不动杆菌第78-83页
  第二节 虚拟外参第83-85页
     ·应用虚拟外参到霍乱弧菌第83-84页
     ·应用虚拟外参到大肠杆菌第84-85页
 第四章 讨论第85-87页
  第一节 区分重组和突变第85页
  第二节 使用虚拟外参将SNP定位在世系上第85-87页
 第五章 结论第87-88页
第三部分 (Ⅲ)极端嗜酸甲烷氧化菌Methylacidiphilum infernorum V4的全基因组测序第88-1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89-9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第89-90页
     ·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第89页
     ·甲烷利用细菌第89-90页
       ·甲烷利用细菌的的基本情况第89页
       ·甲烷利用途径第89-90页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第90页
  第二节 本项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90-92页
     ·研究目标第90页
     ·研究内容第90-91页
     ·创新性第91-9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92-96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92-94页
     ·菌株第92-93页
     ·序列第93-94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94-96页
     ·M.infernorum V4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拼接第94页
     ·M.infernorum V4的基因组预测与注释第94页
     ·M.infernorum V4中基因的分类第94-95页
     ·M.infernorum V4的进化定位第95页
     ·M.infernorum的基因组构成第95-96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96-112页
  第一节 M.infernorum V4的基因组结构第96-97页
  第二节 M.infernorum V4的系统发育第97-102页
     ·通过rRNA和核糖体蛋白进行进化树重建第97-99页
     ·通过BLAST定位蛋白质的种属第99-100页
     ·M.infernorum的基因构成第100-101页
     ·PVC超门的进化关系第101-102页
  第三节 M.infernorum V4的特异基因情况第102-103页
  第四节 M.infernorum V4的代谢重建和其对甲基营养的特殊适应第103-112页
     ·甲基营养相关的途径第103-107页
       ·甲烷单加氧酶基因第103-105页
       ·甲烷氧化途径第105-107页
     ·核心代谢途径和它们的改变第107-108页
     ·退化的细胞分裂机制第108-109页
     ·M.infernorum对于酸性环境的适应第109-110页
     ·抗病毒与应激系统第110-112页
 第四章 结论第112-113页
第四部分 (Ⅳ)大肠杆菌O55:H7菌株CB9615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13-14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4-1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第114-117页
     ·大肠杆菌第114-115页
       ·大肠杆菌基本信息第114页
       ·大肠杆菌的核心基因组第114-115页
     ·进化速率研究第115页
     ·致病大肠杆菌O157:H7和O55:H7第115-116页
     ·ABI 3730测序第116-117页
     ·从头测序与鸟枪法拼接第117页
  第二节 本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117-120页
     ·研究目标第118页
     ·研究内容第118页
     ·创新性第118-1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20-125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120-121页
     ·菌株第120页
     ·序列第120-121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121-125页
     ·基因组DNA提取第121-122页
     ·基因组测序第122页
     ·注释与分析第122页
     ·产生三个基因组的比较结果,并确定重组区第122页
     ·直系同源基因寻找以及对E.coli/Shgalla基因组的进化分析第122-123页
     ·使用虚拟外参将突变定位在某个世系中第123页
     ·使用虚拟外参分析将重组区定位在世系中第123页
     ·使用虚拟外参技术分析缺失插入第123-12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25-140页
  第一节 基因组概述第125页
  第二节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125-129页
     ·区分重组和突变事件第125-126页
     ·将突变定位于特定的世系第126-128页
     ·O55:H7和O157:H7的分离时间第128页
     ·O157:H7和O55:H7世系内的分化第128-129页
  第三节 重组第129-135页
     ·O55与O157之间的重组第129-132页
     ·大肠杆菌核心基因组的进化第132-133页
     ·对ExPEC进化簇的重组区分第133-135页
  第四节 插入和缺失第135-136页
     ·O55:H7与O157:H7之间的基因改变第135页
     ·插入缺失主要由噬菌体造成第135-136页
     ·Block 172第136页
  第五节 质粒第136-138页
  第六节 CB9615和典型EPEC菌株E2348/69的基因组比较第138-139页
  第七节 O157:H7和O55:H7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第139-140页
 第四章 讨论第140-142页
  第一节 O55:H7与O157:H7之间的遗传改变第140页
  第二节 三型分泌系统作用因子第140页
  第三节 重组分离与分子钟第140-142页
 第五章 结论第142-143页
第五部分 (Ⅴ)大肠杆菌K-12菌株MC4100的全基因组测序第143-16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4-154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第144-152页
     ·大肠杆菌K-12简述第144-145页
       ·大肠杆菌K-12是最主要的实验室菌株之一第144页
       ·大肠杆菌K-12 MG1655是第一个被测序的K-12菌株第144页
       ·大肠杆菌K-12 W3110与MG1655的比较第144-145页
       ·大肠杆菌K-12 DH10B的全基因组第145页
       ·大肠杆菌K-12中存在许多遗传改变第145页
     ·大肠杆菌K-12 MC4100第145-146页
       ·大肠杆菌K-12 MC4100的历史第145-146页
       ·大肠杆菌K-12 MC4100与MG1655的基因型和表型差异第146页
     ·高通量测序法第146-149页
       ·高通量测序的历史第146-148页
       ·Roche 454和Solexa是目前的主流测序技术第148页
       ·Roche 454 GS FLX测序技术简介第148-149页
     ·基于de Bruijin图的高通量测序拼接技术第149-152页
  第二节 本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152-154页
     ·研究目标第152页
     ·研究内容第152-153页
     ·创新性第153-15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54-159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154-156页
     ·菌株第154页
     ·序列第154-155页
     ·软件、程序以及数据库第155-156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156-159页
     ·BW2952的全基因测序与拼接第156-157页
       ·BW2952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56页
       ·Roche 454 FLX测序第156页
       ·ABI 3730测序第156-157页
       ·Roche 454测序结果的拼接第157页
       ·使用phrap进行杂交拼接第157页
     ·注释与分析第157-158页
       ·基因预测与基因注释第157-158页
       ·产生SNP图第158页
       ·重组区预测与SNP定位第158页
     ·rssAB扩增第158-15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59-167页
  第一节 基因组主要特点第159页
     ·MC4100(MuLac)基因组测序结果第159页
  第二节 K-12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159-165页
     ·四个K-12基因组之间的主要区别第159-161页
     ·K-12基因组中非编码RNA的差异第161页
     ·K-12基因组中的SNP差异第161-165页
       ·SNP的人为定义第161页
       ·重组区第161-162页
       ·绘制SNP比对图第162页
       ·SNP的详细分析第162-163页
       ·将SNP定位至不同世系第163-164页
       ·不同世系中SNP的差异第164-165页
  第三节 BW2952中遗传改变与表型的关系第165-166页
     ·BW2952中特异的碱基改变第165页
     ·碱基改变造成的表型差异第165-166页
  第四节 λplacMu50载体的全序列第166-167页
 第四章 讨论第167-168页
  第一节 K-12实验室菌株中的遗传区别第167页
  第二节 遗传改变的不可控和对试验的影响第167-168页
 第五章 结论第168-169页
第六部分 (Ⅵ)大肠杆菌K-12菌株MC4100衍生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第169-19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0-17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第170-173页
     ·进化的多样性第170-171页
       ·多样性进化的各种解释第170-171页
     ·基因调控改变造成进化飞跃第171-172页
     ·无机磷酸盐限制条件下细菌的调控变化第172页
     ·Solexa测序技术简介第172-173页
  第二节 本项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173-175页
     ·研究目标第173页
     ·研究内容第173-174页
     ·创新性第174-17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5-178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175-176页
     ·菌株第175-176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176-178页
     ·Solexa Paired-end样品制备第176页
     ·Solexa双末端测序第176-177页
     ·基于参照基因组的序列拼接第177-17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78-186页
  第一节 Pi限制恒化器中共存分离株的分离及其区别第178-181页
  第二节 hfq突变的适应性第181-182页
     ·hfq突变的基本情况第181页
     ·hfq突变的检验第181-182页
  第三节 rpoS突变的适应性第182-184页
     ·rpoS基因突变的情况第182-183页
     ·rpoS基因突变的校验第183-184页
  第四节 spoT突变后的适应性第184页
  第五节 hfq、spoT和rpoS突变适应的共性第184-186页
 第四章 讨论第186-189页
  第一节 MC4100衍生株上的突变第186页
  第二节 调控突变第186页
  第三节 应激/营养平衡是多样化的驱动力第186-187页
  第四节 动态的变异第187页
  第五节 恒定环境下的多种适应第187-189页
 第五章 结论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8页
致谢第208-209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209-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山西省太原市实践的启发
下一篇:Boros-Moll序列的组合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