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犯罪学论文

中国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研究

内容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9页
1. 导论第19-34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9-22页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22-25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25-28页
   ·研究特点、创新与不足第28-30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30-34页
2. 研究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第34-53页
   ·研究理论基础第34-43页
     ·人权理论第34-38页
     ·人口法学理论第38-39页
     ·犯罪社会学理论第39-43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43-53页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研究第43-45页
     ·流动人口群体研究第45-46页
     ·流动人口权益研究第46-47页
     ·转型期犯罪研究第47-49页
     ·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第49-53页
3. 流动人口管理与犯罪状况的历史回顾第53-86页
   ·中国历代流民管理与犯罪防控第53-59页
     ·防止编民流亡的户籍管理第53-56页
     ·联保连坐的犯罪防控第56-59页
   ·改革开放前流动人口管理与犯罪状况第59-67页
     ·建国初期(1949——1957年)第59-63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时期(1958——1965年)第63-65页
     ·文革期间及文革结束(1966——1977年)第65-67页
   ·转型期流动人口管理与犯罪状况第67-86页
     ·转型萌芽期(1978——1988年)第67-73页
     ·转型确立期(1989——1999年)第73-78页
     ·转型深化期(2000年——)第78-86页
4. 流动人口犯罪群体特征第86-104页
   ·流动人口犯罪群体规模第86-90页
     ·全国流动人口犯罪总体规模第86-88页
     ·上海市、浙江省流动人口犯罪变化趋势第88-90页
   ·流动人口犯罪群体结构第90-94页
     ·性别构成第90-91页
     ·年龄构成第91-93页
     ·文化程度构成第93-94页
   ·流动人口犯罪行为特征第94-98页
     ·重新犯罪行为第94-96页
     ·犯罪类型第96-97页
     ·犯罪组织形式第97-98页
   ·流动人口犯罪刑罚结构第98-101页
     ·判决刑种第98-99页
     ·判决刑期第99-100页
     ·缓刑适用第100-101页
   ·犯罪人群年龄趋势模型第101-104页
     ·常住人口犯罪年龄趋势模型第101-102页
     ·流动人口犯罪年龄趋势模型第102-104页
5. 犯罪内生性-异质人群中的权利相对剥夺第104-117页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人群异质性第104-109页
     ·自然结构第104-106页
     ·地域结构第106-107页
     ·社会结构第107-109页
   ·流动人口权利被相对剥夺第109-117页
     ·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第110-111页
     ·经济权利弱势明显第111-112页
     ·社会权利保障不足第112-114页
     ·文化教育权利相对缺乏第114-117页
6. 犯罪外生性-动态环境下的社会控制弱化第117-143页
   ·社会经济动态化第117-121页
     ·经济持续增长第117-118页
     ·城市化进程加快第118-120页
     ·人口流动加速第120-121页
   ·纵向控制的弱化过程第121-129页
     ·控制组织结构解体第121-122页
     ·正式控制力量减弱第122-124页
     ·正式控制人员不足第124-128页
     ·非正式约束力弱化第128-129页
   ·横向控制的位移差异第129-136页
     ·经济发展不平衡第129-130页
     ·人口流动分区明显第130-133页
     ·地方性法规颁布时间差异第133-134页
     ·公共安全支出地域差异第134-136页
   ·控制政策的冲击效应第136-143页
     ·"严打"政策第136-139页
     ·刑事立案标准调整政策第139-143页
7. 犯罪的生成-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协同作用第143-184页
   ·流动人口犯罪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143-149页
     ·指标选择第143-146页
     ·参数估计第146页
     ·模型检验第146-147页
     ·模型优化第147-149页
   ·流动人口犯罪动态效应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第149-155页
     ·单位根检验第149-151页
     ·协整检验第151页
     ·ECM模型建立第151-155页
   ·流动人口犯罪模型验证第155-161页
     ·犯罪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155-158页
     ·犯罪率误差修正模型第158-161页
   ·流动人口犯罪省区聚类分析第161-167页
     ·聚类指标第161-163页
     ·聚类结果第163-167页
   ·国际犯罪趋势比较分析第167-184页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第168-171页
     ·城市化进程第171-174页
     ·犯罪率拐点形成第174-184页
8.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路径选择第184-191页
   ·完善权益保障的路径选择第184-188页
     ·确立迁徙权,消除流动人口犯罪标签第184-185页
     ·保障平等权,实现人口群体的融合与共生第185-187页
     ·强化参与权,畅通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渠道第187-188页
   ·加强社会控制的路径选择第188-191页
     ·多维约束、宽严相济的综合治理方针第188-189页
     ·横向分区、纵向分段的区段递进战略第189页
     ·人群流动、空间固化的动态控制模式第189-191页
9. 结语第191-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99-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治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争--基于计薪现象对农民工维权的法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中国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