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的“非刑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结构体系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高利贷行为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高利贷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文义角度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 金融角度的界定 | 第16页 |
三 本文对高利贷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高利贷行为的产生根源 | 第17-18页 |
一 货币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 第17页 |
二 社会经济主体的食利性 | 第17-18页 |
三 民间借贷存在的客观性 | 第18页 |
第三节 高利贷行为的本质及种类 | 第18-23页 |
一 放贷活动的本质 | 第18-19页 |
二 高利贷行为的种类 | 第19-20页 |
三 高利贷与“套路贷”的区别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高利贷刑法规制之思想辨析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入刑化”思想 | 第23-25页 |
一 高利贷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 第23-24页 |
二 高利贷入刑是维护法治的体现 | 第24页 |
三 高利贷入刑彰显法的秩序价值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非刑化”思想 | 第25-27页 |
一 入刑违反法的价值 | 第25-26页 |
二 入刑违背刑法谦抑性 | 第26-27页 |
三 入刑是司法在立法领域的擅专 | 第27页 |
第三节 规制思想之我见 | 第27-31页 |
一 高利贷属于轻微违法行为 | 第27-28页 |
二 高利贷“非刑化”符合经济规律 | 第28-29页 |
三 高利贷“非刑化”符合社会现实 | 第29页 |
四 高利贷“非刑化”符合刑法效益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高利贷刑法规制的问题与边界认定 | 第31-38页 |
第一节 高利贷规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可行性问题 | 第31-33页 |
二 地域性问题 | 第33页 |
第二节 高利贷与相关犯罪的边界认定 | 第33-36页 |
一 高利贷与非法经营罪的边界 | 第33-34页 |
二 高利贷与高利转贷罪的边界 | 第34-35页 |
三 高利贷与其衍生行为的边界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规制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高利贷“非刑化”的制度构想 | 第38-48页 |
第一节 规制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38-40页 |
一 美国对高利贷的规制和特点 | 第38-39页 |
二 日本对高利贷的规制和特点 | 第39页 |
三 意大利对高利贷的规制和特点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国外规制经验的启示 | 第40-41页 |
一 规制手段应综合考量社会环境 | 第40-41页 |
二 规制手段应注重运用不同法律间的衔接 | 第41页 |
第三节 高利贷“非刑化”的构想建议 | 第41-48页 |
一 加强高利贷“非刑化”思想宣传教育工作 | 第41-43页 |
二 完善高利贷“非刑化”前置性制度建设工作 | 第43-45页 |
三 建立经济、法律领域相互贯通的预防协调机制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