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 | 第16-26页 |
1.2.1 斐索型 | 第16-20页 |
1.2.2 迈克尔逊型 | 第20-26页 |
1.3 共相误差对光学合成孔径成像质量的影响 | 第26-31页 |
1.3.1 理论模型 | 第27-29页 |
1.3.2 平移误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3 倾斜误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1.4 论文研究重点和章节安排 | 第31-34页 |
第2章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共相误差探测技术 | 第34-48页 |
2.1 共相误差来源分析 | 第34-35页 |
2.2 典型的共相误差探测技术 | 第35-44页 |
2.2.1 瞳面探测法 | 第36-39页 |
2.2.2 焦面探测法 | 第39-44页 |
2.3 多谱信息融合与共相误差探测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基于相移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 | 第48-68页 |
3.1 基本原理 | 第48-53页 |
3.1.1 相移调制探测技术 | 第48-51页 |
3.1.2 多谱合成算法 | 第51-53页 |
3.2 基于相移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仿真分析 | 第53-66页 |
3.2.1 Golay-3光学合成孔径系统共相探测仿真模型 | 第53-55页 |
3.2.2 平移误差和倾斜误差探测仿真分析 | 第55-60页 |
3.2.3 相移调制误差对共相误差探测结果影响分析 | 第60-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改进的相移调制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 | 第68-84页 |
4.1 参考光瞳带来的问题 | 第68-69页 |
4.2 消除额外引入参考光瞳的基本原理 | 第69页 |
4.3 改进方法的优势 | 第69-71页 |
4.4 改进的相移调制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仿真 | 第71-81页 |
4.4.1 共相误差和光瞳偏心误差探测仿真分析 | 第72-73页 |
4.4.2 复杂像差背景下共相误差解析能力分析 | 第73-79页 |
4.4.3 参考光瞳像差对探测结果影响仿真分析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5章 基于光瞳空间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 | 第84-98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84-90页 |
5.2 基于光瞳空间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仿真分析 | 第90-95页 |
5.3 与基于相移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的对比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实验研究 | 第98-114页 |
6.1 相移台的设计 | 第98-100页 |
6.2 基于相移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验证实验 | 第100-107页 |
6.2.1 实验系统描述 | 第100-103页 |
6.2.2 共相实验结果 | 第103-106页 |
6.2.3 共相误差探测精度 | 第106-107页 |
6.3 基于光瞳空间调制的多谱共相误差探测技术验证实验 | 第107-111页 |
6.3.1 实验系统描述 | 第107-109页 |
6.3.2 实验结果 | 第109-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4-115页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