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纳米硒合成菌株的筛选及产硒机理和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7页
    1.1 硒的生物学功能第13-14页
    1.2 利用微生物合成纳米硒第14-21页
        1.2.1 通过细菌合成纳米硒第14-16页
        1.2.2 通过酵母合成纳米硒第16-17页
        1.2.3 通过真菌合成纳米硒第17-21页
    1.3 纳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机理第21-27页
        1.3.1 硒酸盐的还原第21-25页
        1.3.2 亚硒酸盐的还原第25-27页
    1.4 生物源纳米硒的应用第27-33页
        1.4.1 医药领域第28-32页
        1.4.2 生物传感器第32页
        1.4.3 环境应用第32页
        1.4.4 功能化农业第32-33页
    1.5 纳米硒的毒性第33-34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4-37页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页
        1.6.2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6.3 技术路线第35-37页
第2章 生物合成纳米硒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第37-59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材料第37-39页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7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7-38页
        2.2.3 溶液配制第38-39页
    2.3 实验方法第39-49页
        2.3.1 松褐天牛的解剖第39页
        2.3.2 具有纳米硒生物合成活性菌株的筛选第39-40页
        2.3.3 具有纳米硒生物合成活性菌株的ARDRA分型第40-44页
        2.3.4 高产纳米硒菌株的复筛第44页
        2.3.5 高产纳米硒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4-46页
        2.3.6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第46-49页
        2.3.7 菌种的保藏第4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9-58页
        2.4.1 具有纳米硒生物合成活性菌株的初筛结果第49页
        2.4.2 初筛菌株的ARDRA分型第49-52页
        2.4.3 高产纳米硒菌株的复筛第52-53页
        2.4.4 YC801菌株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鉴定第53-55页
        2.4.5 Se03菌株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鉴定第55-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3章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YC801亚硒酸盐还原特性及产硒机理研究第59-79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材料第59-62页
        3.2.1 实验试剂第59-60页
        3.2.2 主要仪器设备第60-61页
        3.2.3 溶液配制第61-62页
    3.3 方法第62-69页
        3.3.1 菌株的活化及培养条件第62页
        3.3.2 亚硒酸盐的耐受性测试第62-63页
        3.3.3 YC801的还原效率评价第63-64页
        3.3.4 SeNPs在细胞中的定位第64页
        3.3.5 SeNPs分析第64-65页
        3.3.6 亚硒酸盐在不同细胞组分中的还原性测定第65-66页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6-6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9-78页
        3.4.1 亚硒酸盐的还原和单质硒的生成第69-71页
        3.4.2 硒纳米粒子的定位与表征第71-73页
        3.4.3 YC801产SeNPs的特性研究第73-75页
        3.4.4 亚硒酸盐在不同细胞组分的还原活性测定第75-77页
        3.4.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77-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 Se03亚硒酸盐还原特性及产硒机理研究第79-93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材料第79-80页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79页
        4.2.2 主要仪器设备第79页
        4.2.3 溶液配制第79-80页
    4.3 方法第80-83页
        4.3.1 菌株的活化及培养条件第80页
        4.3.2 亚硒酸盐的耐受性测试第80页
        4.3.3 Se03的还原效率评价第80页
        4.3.4 SeNPs在细胞中的定位第80页
        4.3.5 SeNPs分析第80页
        4.3.6 不同细胞组分的亚硒酸盐还原试验第80页
        4.3.7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80-8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3-91页
        4.4.1 亚硒酸盐的还原与单质硒的形成第83-84页
        4.4.2 A.faecalis Se03中SeNPs的定位分析第84-86页
        4.4.3 A.faecalis Se03产SeNPs的特性研究第86-88页
        4.4.4 不同细胞组分催化亚硒酸盐还原活性测定第88-90页
        4.4.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90-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5章 纳米硒叶面肥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第93-101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材料第93-94页
        5.2.1 实验材料第93-94页
        5.2.2 主要仪器设备第94页
        5.2.3 溶液配制第94页
    5.3 方法第94-97页
        5.3.1 纳米硒的制备第94-95页
        5.3.2 Se~0的测定第95页
        5.3.3 纳米硒肥的配制第95页
        5.3.4 田间喷施第95-97页
        5.3.5 样品采集及相关数据的测定第97页
        5.3.6 数据分析第97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7-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6.1 结论第101-102页
    6.2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AQP5为靶点的促唾液腺分泌药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CXCL8归巢至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