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51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1.3 光催化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24-27页 |
1.3.1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3.2 光催化制氢 | 第26-27页 |
1.4 光催化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7-44页 |
1.4.1 常见光催化剂 | 第27-29页 |
1.4.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29-36页 |
1.4.3 铋系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6-40页 |
1.4.4 量子点概述 | 第40-44页 |
1.5 硫化钼(MoS_x)纳米材料性能研究现状 | 第44-49页 |
1.5.1 硫化钼(MoS_x)材料结构 | 第44-46页 |
1.5.2 硫化钼(MoS_x)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46-49页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49-51页 |
1.6.1 选题的意义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可见光驱动的复合光催化剂[Mo_3S_(13)]~(2-)/Bi_2WO_6 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1-65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2-53页 |
2.2.2 [Mo_3S_(13)]~(2-)纳米簇的合成 | 第53页 |
2.2.3 Bi_2WO_6 光催化剂的合成 | 第53-54页 |
2.2.4 Mo_3S_(13)~(2-)/Bi_2W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 | 第54页 |
2.2.5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54-55页 |
2.2.6 光催化活性评价及其光催化稳定性测试 | 第55-5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2.3.1 Bi_2WO_6 和[Mo_3S_(13)]~(2-)/Bi_2W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表征与分析 | 第56-61页 |
2.3.2 Bi_2WO_6 和[Mo_3S_(13)]~(2-)/Bi_2W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61-62页 |
2.3.3 [Mo_3S_(13)]~(2-)/Bi_2WO_6 复合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分析 | 第62-63页 |
2.3.4 [Mo_3S_(13)]~(2-)/Bi_2WO_6 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能研究 | 第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耐硫性复合光催化剂[Mo_3S_(13)]~(2-)/BiOBr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5-80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70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6-67页 |
3.2.2 [Mo_3S_(13)]~(2-)纳米簇的合成 | 第67页 |
3.2.3 BiOBr, [Mo_3S_(13)]~(2-)/BiOBr和 Pt/BiOBr光催化剂的合成 | 第67-68页 |
3.2.4 [Mo_3S_(13)]~(2-)/TiO_2和Pt/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68页 |
3.2.5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68-69页 |
3.2.6 光催化活性评价及其光催化稳定性测试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3.3.1 BiOBr和[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表征与分析 | 第70-74页 |
3.3.2 BiOBr和[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74-76页 |
3.3.3 [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分析 | 第76-77页 |
3.3.4 [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耐硫性能研究 | 第77-78页 |
3.3.5 [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能研究 | 第7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可见光驱动新型[Mo_3S_(13)]~(2-)-CdTe量子点复合光催化剂产氢 | 第80-97页 |
4.1 引言 | 第80-8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1-87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1-82页 |
4.2.2 [Mo_3S_(13)]~(2-)纳米簇的合成 | 第82页 |
4.2.3 CdTe量子点合成 | 第82-83页 |
4.2.4 负载助催化剂(Pt和 Mo_3S_(13)~(2-))的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83页 |
4.2.5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83-84页 |
4.2.6 光催化制氢 | 第84-85页 |
4.2.7 产氢标准曲线的拟合 | 第85-86页 |
4.2.8 CdTe量子点尺寸大小与浓度计算 | 第86-87页 |
4.2.9 催化产氢转化数(Turnover Number,TON) | 第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4.3.1 CdTe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 第87-88页 |
4.3.2 XRD分析 | 第88-89页 |
4.3.3 TEM和 HRTEM分析 | 第89页 |
4.3.4 [Mo_3S_(13)]~(2-)-CdTe光催化体系的最优产氢条件研究 | 第89-93页 |
4.3.5 CdTe量子点,Pt-CdTe与[Mo_3S_(13)]~(2-)-CdTe复合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性能对比 | 第93-94页 |
4.3.6 [Mo_3S_(13)]~(2-)-CdTe光催化体系的稳定性能研究 | 第94-95页 |
4.3.7 [Mo_3S_(13)]~(2-)-CdTe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机理研究 | 第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耐硫性[Mo_3S_(13)]~(2-)纳米簇助催化剂增强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可见光催化产氢 | 第97-114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102页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98-99页 |
5.2.2 [Mo_3S_(13)]~(2-)纳米簇的合成 | 第99页 |
5.2.3 CdTe量子点合成 | 第99页 |
5.2.4 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 | 第99-100页 |
5.2.5 Pt-CdTe/CdS和 [Mo_3S_(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0页 |
5.2.6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100-101页 |
5.2.7 光催化制氢 | 第101-102页 |
5.2.8 产氢标准曲线测试 | 第102页 |
5.2.9 CdTe量子点尺寸大小与浓度计算 | 第102页 |
5.2.10 催化产氢转化数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3页 |
5.3.1 CdTe和 CdTe/CdS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 第102页 |
5.3.2 XRD分析 | 第102-104页 |
5.3.3 TEM和 HRTEM分析 | 第104-105页 |
5.3.4 XPS分析 | 第105-106页 |
5.3.5 元素成分分析 | 第106-107页 |
5.3.6 [Mo_3S_(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体系的最优产氢条件研究 | 第107-111页 |
5.3.7 Pt-CdTe,Pt-CdTe/CdS,[Mo_3S_(13)]~(2-)-CdTe与[Mo3S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性能对比 | 第111-112页 |
5.3.8 [Mo_3S_(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机理研究 | 第112-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6.1 结论 | 第114-116页 |
6.2 创新点 | 第116页 |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36-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