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中变量符号说明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生物量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1.3.1 森林生物量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1.3.2 生物量分配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1.3.3 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1.4 思茅松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4.1 思茅松简介 | 第20页 |
1.4.2 思茅松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5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1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 | 第21页 |
1.6.2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 | 第21-2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3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1.1 SiteⅠ-江县通关镇 | 第24页 |
2.1.2 SiteⅡ-茅区云仙乡 | 第24页 |
2.1.3 SiteⅢ-沧县糯福乡 | 第24页 |
2.2 数据调查与测定 | 第24-27页 |
2.2.1 样地数据调查 | 第24-25页 |
2.2.2 样木生物量调查 | 第25-26页 |
2.2.3 数据测定 | 第26-27页 |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27-31页 |
2.3.1 环境因子数据的整理计算 | 第27-28页 |
2.3.2 单木生物量数据计算 | 第28页 |
2.3.3 林分各层生物量数据计算 | 第28-31页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1-32页 |
2.4.1 思茅松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 | 第31页 |
2.4.2 基于CCA排序的思茅松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124页 |
3.1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 | 第32-45页 |
3.1.1 思茅松天然林总生物量分配 | 第32-34页 |
3.1.2 思茅松天然林地上生物量分配 | 第34-36页 |
3.1.3 思茅松天然林根系生物量分配 | 第36-38页 |
3.1.4 思茅松天然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 | 第38-45页 |
3.2 林分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45-73页 |
3.2.1 林分因子与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69页 |
3.2.2 林分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解释 | 第69-73页 |
3.3 地形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73-92页 |
3.3.1 地形因子与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88页 |
3.3.2 地形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解释 | 第88-92页 |
3.4 土壤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92-124页 |
3.4.1 土壤因子与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 第92-119页 |
3.4.2 土壤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解释 | 第119-12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24-130页 |
4.1 结论 | 第124-127页 |
4.1.1 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124-125页 |
4.1.2 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 | 第125-127页 |
4.2 讨论 | 第127-130页 |
4.2.1 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 | 第127-128页 |
4.2.2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个人简介 | 第136-137页 |
导师简介1 | 第137-138页 |
导师简介2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