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低C/N城镇污水处理及工艺现状 | 第13-16页 |
1.2.1 低C/N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改良型A~2/O工艺概况 | 第14-16页 |
1.3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 第16-18页 |
1.3.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16-18页 |
1.3.2 生物除磷机理 | 第18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改良A~2/O工艺及污水厂运行效果分析 | 第21-32页 |
2.1 改良A~2/O工艺特点 | 第21页 |
2.2 改良型A~2/O工艺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2.2.1 改良A~2/O工艺各构筑物的功能 | 第22-23页 |
2.2.2 改良A~2/O工艺较传统A~2/O工艺的优势 | 第23-24页 |
2.3 污水厂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工艺流程 | 第24-26页 |
2.3.1 污水厂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2.3.2 设计规模及进出水水质 | 第25页 |
2.3.3 污水厂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2.4 改良A~2/O工艺与传统A~2/O工艺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第26-30页 |
2.4.1 COD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2.4.2 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2.4.3 总磷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改良型A~2/O工艺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42页 |
3.1 温度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6页 |
3.1.1 温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2 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3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作用 | 第35-36页 |
3.2 进水C/N、C/P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1 进水C/N对氮去除效果的分析 | 第36-37页 |
3.2.2 进水C/N、C/P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污水厂进水总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1 进水总量的变化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进水量变化与氨氮去除率的关系 | 第39页 |
3.3.3 进水量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进水总量改变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剩余污泥量及其计算公式的修正 | 第42-50页 |
4.1 污泥的产生及分类 | 第42页 |
4.2 两种工艺污泥产生量的比较 | 第42-43页 |
4.3 剩余污泥的计算方法分析 | 第43-47页 |
4.3.1 我国传统污泥龄法 | 第44页 |
4.3.2 德国水协(ATV)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4.3.3 国际水协(IWA)的ASM1模型法 | 第45-47页 |
4.4 三种计算方法的利弊比较 | 第47页 |
4.5 剩余污泥量修正公式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5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