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理论意义方面 | 第14页 |
1.1.3 .现实意义方面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2章 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4-26页 |
2.1.1 危险化学品的含义及分类 | 第24-25页 |
2.1.2 危险、风险、隐患的含义 | 第25-26页 |
2.1.3 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26页 |
2.2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3 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7-31页 |
2.3.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第27-28页 |
2.3.2 风险评价 | 第28-29页 |
2.3.3 风险控制 | 第29-30页 |
2.3.4 应急救援 | 第30页 |
2.3.5 安全监督与管理 | 第30-31页 |
2.4 我国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昌乐县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的经验 | 第33-45页 |
3.1 昌乐县危险化学品行业现状 | 第33-34页 |
3.2 政府对危险化学品的风险管理 | 第34-39页 |
3.2.1 昌乐县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3.2.2 政府监管是政府风险管理的基础 | 第36-38页 |
3.2.3 政府组织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 第38-39页 |
3.3 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风险管理 | 第39-43页 |
3.3.1 排查风险点,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第39-40页 |
3.3.2 确定风险等级,进行风险评价 | 第40-41页 |
3.3.3 明确管控措施,做好风险控制 | 第41-42页 |
3.3.4 排查消除隐患 | 第42-43页 |
3.3.5 加强应急管理 | 第43页 |
3.4 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危化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3.4.1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 | 第43-44页 |
3.4.2 化工园区监控中心 | 第44页 |
3.5 昌乐县近年来危化品事故概况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昌乐县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53页 |
4.1 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成 | 第45页 |
4.2 政府对危化品的风险管理不到位 | 第45-48页 |
4.2.1 政策法规不完善 | 第45-46页 |
4.2.2 政府监管不到位 | 第46-47页 |
4.2.3 政府危机预警与应急救援力量薄弱 | 第47-48页 |
4.3 企业管理不规范 | 第48-51页 |
4.3.1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到位 | 第48页 |
4.3.2 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 | 第48-49页 |
4.3.3 安全制度未落到实处 | 第49-50页 |
4.3.4 安全培训不到位 | 第50-51页 |
4.3.5 受经济形势影响非正常生产状态频繁 | 第51页 |
4.4 技术水平不够 | 第51-52页 |
4.4.1 缺乏技术研发 | 第51页 |
4.4.2 现有技术装备跟不上时代发展 | 第51页 |
4.4.3 缺少应急信息发布平台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第53-62页 |
5.1 XX公司事故简要经过及事故分析 | 第53-58页 |
5.1.1 事故简要经过 | 第53页 |
5.1.2 编制事故树 | 第53-56页 |
5.1.3 事故树分析 | 第56-58页 |
5.2 运用风险管理避免此次事故的可能性分析 | 第58-61页 |
5.2.1 XX公司二甲苯进料作业危害因素辨识 | 第58页 |
5.2.2 XX公司二甲苯进料作业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分析 | 第58-61页 |
5.2.3 政府加强监管在避免此次事故中的作用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提升昌乐县危化品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 第62-68页 |
6.1 借鉴国内电力行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及做法加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第62-64页 |
6.1.1 借鉴风险管控体系PDCA模式 | 第62-63页 |
6.1.2 借鉴安全评价管理机制 | 第63页 |
6.1.3 建立体系支撑系统 | 第63-64页 |
6.2 企业规范安全管理 | 第64-65页 |
6.2.1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第64页 |
6.2.2 提高企业法治观念杜绝违规建设 | 第64页 |
6.2.3 抓好制度落实 | 第64-65页 |
6.2.4 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 第65页 |
6.2.5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第65页 |
6.3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 第65-66页 |
6.3.1 政府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口 | 第65-66页 |
6.3.2 加大监管力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 第66页 |
6.3.3 强化应急管理 | 第66页 |
6.4 发挥技术信息作用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A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判断准则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