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空洞的辨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空洞填补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1-13页 |
2 机载LiDAR系统及点云数据 | 第13-25页 |
2.1 机载LiDAR系统组成 | 第13-18页 |
2.2 机载LiDAR对地定位原理 | 第18-19页 |
2.3 机载LiDAR数据 | 第19-25页 |
2.3.1 数据特点 | 第19-21页 |
2.3.2 数据组织 | 第21-25页 |
3 空洞的辨识和有效影响区域确定 | 第25-36页 |
3.1 异常点的剔除 | 第26-28页 |
3.2 空洞辨识 | 第28-30页 |
3.2.1 格网建立 | 第29页 |
3.2.2 格网赋值 | 第29-30页 |
3.3 有效影响区域确定 | 第30-36页 |
3.3.1 空洞轮廓提取 | 第31-32页 |
3.3.2 空洞分割 | 第32-33页 |
3.3.3 有效影响区域确定 | 第33-36页 |
4 基于空间插值理论的数据空洞填补 | 第36-42页 |
4.1 反距离插值 | 第36-37页 |
4.2 克里金插值 | 第37-40页 |
4.3 最邻近插值 | 第40-41页 |
4.4 线性和非线性插值 | 第41-42页 |
5 实验 | 第42-61页 |
5.1 实验数据 | 第42-43页 |
5.2 影响区域的有效性 | 第43-48页 |
5.3 不同数据空洞类型的最优空间插值方法确定 | 第48-61页 |
5.3.1 目标地物完全透射或者强吸收性地物造成的空洞最优填补 | 第48-51页 |
5.3.2 航带不重叠造成的空洞最优填补 | 第51-54页 |
5.3.3 高大物体遮挡造成的空洞最优填补 | 第54-57页 |
5.3.4 系统故障造成的空洞最优填补 | 第57-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