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食用菌对刺梨果渣的生物转化利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刺梨果渣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大型食用真菌在植物废渣资源处理方面应用 | 第11-12页 |
1.3 生物转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5 本试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菌种筛选 | 第16-26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7页 |
2.1.1 菌种 | 第17页 |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1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2.2.1 原种、栽培种制备 | 第17-18页 |
2.2.2 食用菌菌种胞外酶活力测定 | 第18页 |
2.2.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18-20页 |
2.2.4 木质素降解酶酶活力测定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3.1 菌种的生物转化率 | 第20-21页 |
2.3.2 菌种的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活力 | 第21-24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刺梨果渣培养基质配方优化 | 第26-37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3.1.1 试剂 | 第26页 |
3.1.2 仪器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2.1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设计 | 第26-28页 |
3.2.2 发菌、出菇管理与结果计算 | 第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3.3.1 平菇混料设计试验结果 | 第28-32页 |
3.3.2 红平菇混料设计试验结果 | 第32-35页 |
3.3.3 最优配方及验证试验 | 第35-36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刺梨果渣培养基质降解过程成分分析 | 第37-54页 |
4.1 材料与分析 | 第37-38页 |
4.1.1 试剂 | 第37页 |
4.1.2 仪器 | 第37-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4.2.1 氨基酸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总糖分析 | 第39页 |
4.2.3 总黄酮分析 | 第39-40页 |
4.2.4 总三萜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4.2.5 木质纤维与酸性不溶性灰分分析 | 第41-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4.3.1 薄层层析鉴别结果 | 第43-45页 |
4.3.2 定量分析结果 | 第45-53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食用菌子实体中重金属分析 | 第54-58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5.1.1 试剂 | 第54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5.2.1 试剂配制 | 第54-55页 |
5.2.2 试料消解 | 第55页 |
5.2.3 空白试验 | 第55页 |
5.2.4 校准曲线绘制 | 第55页 |
5.2.5 测定与计算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6.1 总结 | 第58-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