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2.1 国际背景 | 第9-10页 |
1.2.2 国内背景 | 第10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1 实践调研 | 第10页 |
1.3.2 文献分析 | 第10页 |
1.3.3 比较研究 | 第10-11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理论与实践 | 第12-18页 |
2.1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1.1 环境资源价值学理论 | 第12页 |
2.1.2 经济学理论 | 第12页 |
2.1.3 法学理论 | 第12-13页 |
2.2 国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践 | 第13-15页 |
2.2.1 初步探索期 | 第13-14页 |
2.2.2 全面推广期 | 第14-15页 |
2.3 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的历程 | 第15-18页 |
2.3.1 初步尝试阶段(1987年-2000年) | 第15页 |
2.3.2 探索实践阶段(2001年-2006年) | 第15-16页 |
2.3.3 试点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现状 | 第18-35页 |
3.1 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概况 | 第18-19页 |
3.2 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具体情况 | 第19-35页 |
3.2.1 政策技术文件 | 第19-21页 |
3.2.2 机构人员管理 | 第21页 |
3.2.3 核定分配制度 | 第21-24页 |
3.2.4 储备与出让管理 | 第24-26页 |
3.2.5 价格制定 | 第26-32页 |
3.2.6 监管体系 | 第32页 |
3.2.7 交易方式与程序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福建省排污权有偿和交易工作亮点 | 第35-39页 |
4.1 政策构建完善,别具特色 | 第35-36页 |
4.1.1 政策体系较为完善 | 第35页 |
4.1.2 注重环保调控 | 第35页 |
4.1.3 统筹全省工作 | 第35页 |
4.1.4 开发金融属性 | 第35-36页 |
4.2 初步形成“互联网+排污权交易”的工作模式 | 第36-37页 |
4.2.1 “互联网+交易”,实现交易便捷高效 | 第36页 |
4.2.2 “互联网+信息”,推动交易公平公开 | 第36-37页 |
4.2.3 “互联网+信贷”,助力金融属性开发 | 第37页 |
4.2.4 “互联网+管理”,提升环保监管能力 | 第37页 |
4.3 组织架构形成“三位一体”模式 | 第37页 |
4.4 二级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 第37-38页 |
4.5 开展宣传培训,成效明显 | 第38-39页 |
4.5.1 开展政策宣传 | 第38页 |
4.5.2 加大业务培训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5.1 缺乏国家上位法的支撑 | 第39页 |
5.2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39-40页 |
5.2.1 县(区)级排污权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不足 | 第39-40页 |
5.2.2 排污权工作基层队伍流动性大 | 第40页 |
5.2.3 地市建议要明晰权责,做好与机关相关处(科)室的沟通 | 第40页 |
5.3 排污权核定指标分配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5.3.1 核权、审批、监管有些脱节 | 第41页 |
5.3.2 环评批复与企业现状不符等历史遗留问题 | 第41页 |
5.4 现行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第41-42页 |
5.4.1 排污权核定尺度不一 | 第41页 |
5.4.2 监测技术落后与事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5.5 宣传培训不到位 | 第42-43页 |
5.6 排污权数据平台多而杂,信息交互不及时 | 第43页 |
5.7 排污权交易的资金管理不善 | 第43-45页 |
5.7.1 部分企业未按合同规定及时缴费 | 第43-44页 |
5.7.2 政府排污权收入未能有效运用于减排项目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完善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议 | 第45-49页 |
6.1 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相关法律法规 | 第45页 |
6.1.1 加快推进排污权立法,保障其法律地位 | 第45页 |
6.1.2 省级层面加强指导,稳步发展 | 第45页 |
6.1.3 市县层面协调配合,上下统一思想 | 第45页 |
6.2 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责任落实 | 第45-46页 |
6.2.1 明确机构职责,构建联动机制 | 第45-46页 |
6.2.2 明确机构编制,推行第三方机构核量 | 第46页 |
6.2.3 建立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 | 第46页 |
6.3 进一步引入有效机制活跃市场 | 第46-47页 |
6.3.1 完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 | 第46页 |
6.3.2 加大宣传,提高企业积极性 | 第46页 |
6.3.3 积极开发排污权金融属性,服务企业 | 第46-47页 |
6.4 进一步加强排污权监测监管体系 | 第47-48页 |
6.4.1 完善监管体系 | 第47页 |
6.4.2 完善监测体系 | 第47页 |
6.4.3 加强排污权交易监管力度 | 第47页 |
6.4.4 加强环保信息公开 | 第47-48页 |
6.5 进一步加强排污权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 | 第48-49页 |
6.5.1 顶层设计的衔接 | 第48页 |
6.5.2 运行机制的衔接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信息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