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人工林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间伐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2页 |
1.2.3 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4 间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13页 |
1.2.5 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2.2 样地设计与处理 | 第16页 |
2.3 样品、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2.3.1 土壤温湿度数据采集、处理及计算 | 第16-17页 |
2.3.2 土壤氮矿化样品采集、处理及计算 | 第17-18页 |
2.3.3 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及计算 | 第18页 |
2.3.4 林木胸径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18页 |
2.4 土壤指标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18页 |
2.4.2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测定 | 第18-19页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9-20页 |
3 不同间伐比例对土壤温湿度动态特征的影响 | 第20-24页 |
3.1 不同间伐比例下土壤温湿度的日变化 | 第20-21页 |
3.1.1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 第20页 |
3.1.2 土壤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 第20-21页 |
3.2 不同间伐比例下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 | 第21-22页 |
3.2.1 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 | 第21-22页 |
3.2.2 土壤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 | 第22页 |
3.3 土壤温度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23-24页 |
4 不同间伐比例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4-34页 |
4.1 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 | 第24-27页 |
4.1.1 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 | 第24页 |
4.1.2 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24-25页 |
4.1.3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25-26页 |
4.1.4 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26页 |
4.1.5 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26-27页 |
4.2 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变化 | 第27-31页 |
4.2.1 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27-30页 |
4.2.2 土壤氮矿化量 | 第30-31页 |
4.3 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4.4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32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5 不同间伐比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4-38页 |
5.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5.1.1 土壤各类群土壤微生物PLFAs含量 | 第34-35页 |
5.1.2 土壤各类群微生物相对丰度特征 | 第35-36页 |
5.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6 不同间伐比例对林木胸径的影响 | 第38-42页 |
6.1 混交林林木平均胸径的年际变化 | 第38-40页 |
6.1.1 乳源木莲平均胸径的年际变化 | 第38-39页 |
6.1.2 杉木平均胸径的年际变化 | 第39-40页 |
6.2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7.1 结论 | 第42-43页 |
7.1.1 不同间伐比例对土壤温湿度动态特征的影响 | 第42页 |
7.1.2 不同间伐比例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7.1.3 不同间伐比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3页 |
7.1.4 不同间伐比例对林木胸径的影响 | 第43页 |
7.2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