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引言第14-20页
    1.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1 选题背景第14页
        1.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3.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3.2 研究方法第19页
    4.论文创新点及不足第19-20页
        4.1 论文的创新点第19页
        4.2 论文的不足第19-20页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第20-26页
    1.1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内涵第20-22页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第20-21页
        1.1.2 协同治理的内涵第21-22页
        1.1.3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内涵第22页
    1.2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1.2.1 治理理论第22-23页
        1.2.2 协同学理论第23-24页
        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4页
        1.2.4 系统论第24-26页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相关实践及分析第26-31页
    2.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践及分析第26-27页
        2.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践第26-27页
        2.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践的分析第27页
    2.2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实践及分析第27-28页
        2.2.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践第27-28页
        2.2.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践的分析第28页
    2.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设实践及分析第28-30页
        2.3.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实践第28-29页
        2.3.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实践的分析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第31-39页
    3.1 政府协同问题第31-33页
        3.1.1 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和财政不足,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协同问题第31-32页
        3.1.2 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地方政府间的协同问题第32-33页
        3.1.3 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过于分散,导致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问题第33页
    3.2 市场协同问题第33-34页
        3.2.1 内部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企业内部协同问题第34页
        3.2.2 行为的不一致性,导致企业之间的协同问题第34页
    3.3 社会协同问题第34-36页
        3.3.1 生态保护能力和公共精神的缺乏,导致公民协同问题第34-35页
        3.3.2 发育程度低,导致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协同问题第35-36页
    3.4 政府、市场与社会间的协同问题第36-39页
        3.4.1 政府监管缺失和企业逃避责任,导致政府与市场间的协同问题第36-37页
        3.4.2 沟通机制不健全,导致政府与社会间的协同问题第37-38页
        3.4.3 严重的利益冲突,导致市场与社会间的协同问题第38-39页
第四章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对策思考第39-47页
    4.1 实现政府协同的对策第39-41页
        4.1.1 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央地协同第39-40页
        4.1.2 协调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府际协同和区域协同第40页
        4.1.3 整合各部门的职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部门协同第40-41页
    4.2 实现市场协同的对策第41-42页
        4.2.1 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实现企业内部协同第41页
        4.2.2 建立和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第41-42页
    4.3 实现社会协同的对策第42-44页
        4.3.1 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强环保文化建设第42页
        4.3.2 加强对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培育,提高其能力第42-44页
    4.4 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协同的对策第44-47页
        4.4.1 进行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政府主体的行为第44页
        4.4.2 强化企业环境责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第44-45页
        4.4.3 实施法治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主体的平等第45页
        4.4.4 建立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努力实现主体间利益协调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52-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保护红线立法路径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环境执法问题研究--以忻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