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立法路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24页 |
(一)法律体系问题 | 第15-19页 |
1.专项立法未出台 | 第15页 |
2.法律效力层级低 | 第15-17页 |
3.法律规定不系统 | 第17-18页 |
4.法律概念不统一 | 第18-19页 |
(二)实施机制问题 | 第19-22页 |
1.划分标准不合理 | 第19-20页 |
2.管控制度不规范 | 第20-22页 |
3.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22页 |
(三)法律责任问题 | 第22-24页 |
1.民事责任有疏漏 | 第23页 |
2.行政责任不健全 | 第23页 |
3.刑事责任不完整 | 第23-24页 |
二、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 第24页 |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 第24-26页 |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国内外立法经验借鉴 | 第26-29页 |
(一)国外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践经验 | 第26-27页 |
1.英国缓冲带建设 | 第26页 |
2.加拿大埃德蒙顿生态网络建设 | 第26-27页 |
(二)国内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经验 | 第27-29页 |
1.沈阳市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经验 | 第27-28页 |
2.江苏省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经验 | 第28-29页 |
四、生态保护红线立法路径设计 | 第29-35页 |
(一)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内涵 | 第29页 |
(二)立法中统一红线划分标准 | 第29-30页 |
(三)立法中明确红线管理主体、管理范围 | 第30页 |
(四)立法中建立红线联动协调机制 | 第30-31页 |
(五)立法中强化红线生态补偿机制 | 第31-32页 |
(六)立法中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 第32页 |
(七)完善越线法律责任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情况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