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1.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症状 | 第12页 |
1.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 | 第12-13页 |
1.2.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 第13-14页 |
1.3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1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类型 | 第14页 |
1.3.2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鉴定 | 第14-15页 |
1.3.3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筛选 | 第15页 |
1.4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5-18页 |
1.4.1 主要DNA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1.4.2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定位 | 第16-18页 |
1.5 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1 连锁不平衡 | 第18-19页 |
1.5.2 关联分析的方法 | 第19页 |
1.5.3 关联分析在作物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6 大豆抗病育种的关键问题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2.1 供试品种 | 第21-25页 |
2.2 抗病性鉴定 | 第25-26页 |
2.2.1 培养基的制备及菌株的扩繁 | 第25页 |
2.2.2 接种方法及抗性评价 | 第25-26页 |
2.2.3 抗病基因推导 | 第26页 |
2.3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6-30页 |
2.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3.2 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3.3 引物选取 | 第27-29页 |
2.3.4 PCR扩增 | 第29页 |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染色和显影 | 第29-30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0-33页 |
2.4.1 SSR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4.2 聚类分析 | 第30页 |
2.4.3 群体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2.4.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1页 |
2.4.5 主成分分析 | 第31页 |
2.4.6 亲缘关系(K矩阵)评估 | 第31页 |
2.4.7 关联分析 | 第31页 |
2.4.8 优异等位及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8页 |
3.1 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表现 | 第33-35页 |
3.2 不同省市大豆主栽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表现 | 第35-36页 |
3.3 大豆主栽品种抗病基因型的推导 | 第36-37页 |
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7-40页 |
3.5 聚类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6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7 大豆疫霉菌株相关位点的总体分析 | 第42-45页 |
3.8 优异等位变异分析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抗病基因推导 | 第48页 |
4.2 主栽品种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 第48页 |
4.3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对关联分析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4.4 关联分析几种模型比较 | 第49页 |
4.5 关联分析结果与已知抗病基因的关系 | 第49页 |
4.6 优异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在大豆育种中的利用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