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LID性能评价及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城市化对自然水文循环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3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 第14-15页 |
1.2.4 低影响开发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2章 LID措施性能评价研究 | 第19-43页 |
2.1 LID措施简介 | 第19-20页 |
2.1.1 生物滞留池 | 第19页 |
2.1.2 透水路面 | 第19-20页 |
2.1.3 植草沟 | 第20页 |
2.1.4 绿色屋顶 | 第20页 |
2.2 设计降雨事件 | 第20-21页 |
2.3 开发前水文条件 | 第21页 |
2.4 雨水管理模拟工具 | 第21-25页 |
2.4.1 模拟工具简介 | 第22-23页 |
2.4.2 模拟工具的比较选择 | 第23-25页 |
2.5 LID措施设计参数 | 第25-27页 |
2.6 LID模拟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6.1 水文过程模拟 | 第27-28页 |
2.6.2 水力过程模拟 | 第28页 |
2.7 LID措施性能量化方法 | 第28-37页 |
2.7.1 量化评价指标综述 | 第29-31页 |
2.7.2 量化评价指标比较 | 第31页 |
2.7.3 量化要素 | 第31-34页 |
2.7.4 有效承载系数 | 第34-37页 |
2.8 量化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2.8.1 有效承载系数概况 | 第37-39页 |
2.8.2 有效承载系数分类比较 | 第39-42页 |
2.8.3 LID措施的分类 | 第4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LID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43-55页 |
3.1 LID系统优化设计 | 第43-46页 |
3.1.1 优化设计径流控制目标 | 第43-44页 |
3.1.2 优化设计建设限制条件 | 第44-45页 |
3.1.3 优化设计经济分析方法 | 第45页 |
3.1.4 优化设计方案 | 第45-46页 |
3.2 基于GIS的建设限制条件划分 | 第46-50页 |
3.2.1 地理信息系统 | 第46-47页 |
3.2.2 填洼分析 | 第47-48页 |
3.2.3 径流流向、汇流分析 | 第48页 |
3.2.4 子汇水区域划分 | 第48-50页 |
3.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分析 | 第50-52页 |
3.3.1 LID措施建设初始投资 | 第50页 |
3.3.2 LID措施运行维护成本 | 第50页 |
3.3.3 LID措施的残值 | 第50-51页 |
3.3.4 全生命周期成本现值 | 第51-52页 |
3.4 优化设计计算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LID对城区非点源污染削减模拟研究 | 第55-63页 |
4.1 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现状 | 第55-57页 |
4.1.1 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发展 | 第55页 |
4.1.2 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4.1.3 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4.2 LID措施对非点源污染削减模拟计算 | 第57-62页 |
4.2.1 非点源污染物模拟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4.2.2 非点源污染物的选择与参数化 | 第59页 |
4.2.3 LID措施水质模拟结果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案例研究—天津某综合住宅区LID优化设计 | 第63-73页 |
5.1 试点区域概况 | 第63-64页 |
5.2 研究区域LID优化设计 | 第64-71页 |
5.2.1 研究区域降水文分析 | 第64-66页 |
5.2.2 研究区域下垫面分析 | 第66-67页 |
5.2.3 研究区域子汇水区域划分 | 第67-68页 |
5.2.4 研究区域优化设计计算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4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