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非效率投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股权激励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股权激励 | 第20页 |
2.1.2 非效率投资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页 |
2.3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2.3.1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发生动机的影响机理 | 第23-24页 |
2.3.2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实现可能的影响机理 | 第24页 |
2.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2.4.1 股权激励年度实施现状 | 第24-25页 |
2.4.2 股权激励行业分布现状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3.1.1 股权激励与投资不足 | 第27页 |
3.1.2 股权激励与投资过度 | 第27页 |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3.3 非效率投资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28-29页 |
3.3.1 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28页 |
3.3.2 变量选取及说明 | 第28-29页 |
3.4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模型设定与变量 | 第29-31页 |
3.4.1 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29页 |
3.4.2 变量选取及说明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2-52页 |
4.1 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4.1.1 非效率投资模型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32-34页 |
4.1.2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 第34-35页 |
4.1.3 股权激励对过度投资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35-36页 |
4.1.4 股权激励对投资不足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36-38页 |
4.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4.2.1 非效率投资模型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38-40页 |
4.2.2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 第40-41页 |
4.2.3 股权激励对过度投资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1-42页 |
4.2.4 股权激励对投资不足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2-44页 |
4.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上市公司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4.3.1 非效率投资模型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4-46页 |
4.3.2 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 第46-47页 |
4.3.3 股权激励对过度投资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7-49页 |
4.3.4 股权激励对投资不足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政策建议 | 第52-54页 |
5.1 分行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各行业中激励效果 | 第52页 |
5.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 | 第52页 |
5.3 完善我国商业信贷体制,强化商业信贷的约束力 | 第52页 |
5.4 大股东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 第52-53页 |
5.5 完善经理人竞争市场 | 第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