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摩擦调节在产品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产品界面设计中的认知摩擦 | 第20-31页 |
2.1 认知摩擦 | 第20-25页 |
2.1.1 认知摩擦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认知摩擦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3 认知摩擦的特点 | 第22-25页 |
2.2 界面设计概述 | 第25-27页 |
2.2.1 界面设计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界面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26页 |
2.2.3 界面设计的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3 产品界面设计中的认知摩擦 | 第27-29页 |
2.3.1 概念模型与认知摩擦 | 第27页 |
2.3.2 产品界面设计中的认知摩擦现象 | 第27-28页 |
2.3.3 产品界面设计中的认知摩擦点 | 第28-29页 |
2.4 产品界面设计中的认知摩擦测评 | 第29-30页 |
2.4.1 绩效度量法测评 | 第29-30页 |
2.4.2 主观满意度问卷测评 | 第30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30-31页 |
3.认知摩擦的成因分析 | 第31-39页 |
3.1 内核性成因 | 第31-35页 |
3.1.1 用户模型研究偏差 | 第31-33页 |
3.1.2 设计模型生成偏差 | 第33-35页 |
3.2 外显性成因 | 第35-37页 |
3.2.1 信息获取阻碍 | 第35-36页 |
3.2.2 信息加工阻碍 | 第36-37页 |
3.2.3 信息反馈阻碍 | 第37页 |
3.3 保障性成因 | 第37-38页 |
3.3.1 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冲突 | 第37-38页 |
3.3.2 用户与企业的冲突 | 第38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38-39页 |
4.认知摩擦的调节策略和设计流程 | 第39-47页 |
4.1 认知摩擦的调节策略 | 第39-44页 |
4.1.1 产品界面功能满足用户需求 | 第39-40页 |
4.1.2 产品界面交互流程符合用户行为 | 第40-42页 |
4.1.3 产品界面交互方式遵循用户习惯 | 第42-44页 |
4.2 基于认知摩擦调节的设计流程 | 第44-46页 |
4.2.1 用户研究 | 第44-45页 |
4.2.2 认知摩擦分析 | 第45页 |
4.2.3 设计方案生成 | 第45页 |
4.2.4 设计方案测评 | 第45-46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5.设计实践 | 第47-78页 |
5.1 选题确定 | 第47-48页 |
5.2 破壁机界面的用户研究 | 第48-53页 |
5.2.1 用户定位和情境分析 | 第48-50页 |
5.2.2 用户需求分析 | 第50-53页 |
5.3 破壁机界面的认知摩擦分析 | 第53-59页 |
5.3.1 破壁机界面的认知摩擦点提取 | 第53-59页 |
5.3.2 明确破壁机界面的设计定位 | 第59页 |
5.4 破壁机界面设计方案生成 | 第59-71页 |
5.4.1 破壁机界面的认知摩擦调节方案 | 第59-61页 |
5.4.2 破壁机界面的设计模型生成 | 第61-64页 |
5.4.3 破壁机界面原型设计 | 第64-71页 |
5.5 破壁机界面测评 | 第71-76页 |
5.5.1 破壁机界面的认知摩擦值测评 | 第71-76页 |
5.5.2 破壁机界面的用户主观满意度测评 | 第76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76-78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84-85页 |
附录A 破壁营养料理机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第85-87页 |
附录B 用户访谈及访谈结果 | 第87-88页 |
附录C 功能名称匹配测试 | 第88-89页 |
附录D 图标图形匹配测试 | 第89-90页 |
附录E 破壁机用户界面的主观满意度测试问卷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