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子树追踪的代码抄袭检测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第14-26页 |
2.1 代码抄袭检测技术 | 第14-20页 |
2.1.1 代码抄袭检测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2.1.2 基于属性计数方法 | 第15-17页 |
2.1.3 基于结构度量方法 | 第17-20页 |
2.1.4 检测技术分析比较 | 第20页 |
2.2 聚类技术 | 第20-24页 |
2.2.1 聚类技术概述 | 第21页 |
2.2.2 基于划分的聚类 | 第21-22页 |
2.2.3 基于层次的聚类 | 第22-23页 |
2.2.4 基于密度的聚类 | 第23页 |
2.2.5 基于网格的聚类 | 第23-24页 |
2.2.6 基于模型的聚类 | 第24页 |
2.2.7 聚类算法比较与分析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子树追踪的代码抄袭检测 | 第26-45页 |
3.1 概述 | 第26-27页 |
3.2 抽象语法树 | 第27-30页 |
3.3 基于子树追踪的代码抄袭检测方法 | 第30-33页 |
3.3.1 特征项提取 | 第30-31页 |
3.3.2 特征相似矩阵 | 第31-32页 |
3.3.3 代码距离 | 第32-33页 |
3.3.4 代码相似度 | 第33页 |
3.4 基于改进k-means的检测分组方法 | 第33-37页 |
3.4.1 k-means算法 | 第34-35页 |
3.4.2 改进k-means算法 | 第35-37页 |
3.5 实验与分析 | 第37-44页 |
3.5.1 实验准备 | 第37-38页 |
3.5.2 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3.5.3 抄袭检测实验 | 第39-42页 |
3.5.4 聚类实验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在线抄袭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5-62页 |
4.1 系统目标 | 第45-46页 |
4.2 系统功能 | 第46-48页 |
4.2.1 在线问答功能 | 第47页 |
4.2.2 抄袭检测功能 | 第47-48页 |
4.3 系统实现 | 第48-61页 |
4.3.1 相关技术选型 | 第48-50页 |
4.3.2 在线问答实现 | 第50-56页 |
4.3.3 抄袭检测实现 | 第56-58页 |
4.3.4 系统高可用实现 | 第58-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