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庄子、屈原作品中生命意识的相通之处 | 第17-31页 |
一、庄、屈都怀疑现实人生 | 第19-22页 |
(一)批判现实人生 | 第19-20页 |
(二)与现实抗争 | 第20-22页 |
二、庄、屈都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 | 第22-25页 |
(一)追求自由 | 第22-24页 |
(二)重视人格尊严 | 第24-25页 |
三、庄、屈都怀有“哀民”、“孤独”、“激愤”的思想感情 | 第25-31页 |
(一)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 第25-27页 |
(二)对生命孤独的思考 | 第27-29页 |
(三)对乱世的激愤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庄子、屈原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不同之处 | 第31-43页 |
一、不同的生存意识:庄子清静无为,屈原向“美”而生 | 第31-34页 |
二、不同的死亡意识:庄子生死齐观,屈原舍生取义 | 第34-37页 |
三、不同的理想意识:庄子崇尚自然,屈原坚持美政 | 第37-39页 |
四、不同的时间意识:庄子向往永恒,屈原恐惧短暂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庄子、屈原作品中不同生命意识的成因 | 第43-51页 |
一、庄、屈生存环境不同 | 第43-44页 |
二、庄、屈自身际遇不同 | 第44-46页 |
三、庄、屈文化人格不同 | 第46-48页 |
四、庄、屈思想根源不同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庄、屈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对后世的交互影响 | 第51-58页 |
一、士人在庄子避世和屈原入世的行为中折衷 | 第51-53页 |
二、士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下引庄子、屈原为知己 | 第53-55页 |
三、士人以“庄子式”的心态实现“屈原式”的理想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8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